2024-09-24 01:20 乐鱼全站网站登录首页
宁夏军区给水工程团组建33年来,一代代给水官兵怀着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热爱,从贺兰山麓到天山深处,从河西走廊到喀喇昆仑,从茫茫大漠到皑皑雪原,踏遍荒山旱塬,勇闯生命禁区,历经千辛万苦,挑战生理极限,构建了我军野战给水保障新体系,实现了我军野战保障能力的新跃升,浇灌了千顷良田,福泽了百姓人间……
他们虽然没有走进硝烟弥漫的战场,却同样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大漠的风刀霜剑镌刻着给水官兵忠诚使命的英雄风采,共和国的万里边关印满了他们的辉煌足迹——
西北缺水,没有水上部队。可这里有一支找水打井的部队,人民群众把他们称为“西北‘水兵’”。
这支部队就是宁夏军区给水工程团。组建33年来,他们在面积占全国三分之一、水资源仅占4.6%的大西北,转战陕、甘、宁、青、新、藏、蒙等7省(区)90多个县(市),完成了巴丹吉林、乌兰布和、腾格里、毛乌素四大沙漠地下水资源勘察和部分给水工程构筑任务,为各族群众打井1283眼,打响了保卫大西北的给水战斗。
旱塬掘甘泉,滋润万民心。给水官兵用他们的牺牲奉献,解决百万群众的生活用水问题,迟滞肆虐风沙的逼进,再造荒凉山川的秀美,实现濒临倒闭企业的复苏,把党和人民群众的感情,牢牢地浇铸在了广袤的西北大地上。
在给水官兵为人民群众找水打井的行列里,有两位将军,陡坡村的老百姓都能叫出他们的名字,他们是宁夏军区司令员陈二曦和政委刘国祥。
宁夏南部山区,是我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缺水是老百姓祖祖辈辈最苦恼的难题。彭阳县白阳镇的陡坡村,就是这里的典型代表。
去年4月12日,到宁夏视察时也来到了陡坡村。村支书徐文魁给汇报村里的情况时,没好意思反映群众的吃水难题。
7月8日,刚刚调到宁夏军区工作的刘国祥政委在固原军分区调研时,了解到陡坡村群众吃水困难,便亲自到村里走访考察。村支书徐文魁对他说:“老百姓穷,没有很好的方法解决水的问题,只能靠天吃饭了。”
回到银川后,刘政委和陈司令员一拍即合,立即作出了给陡坡村群众找水打井的决定。他们把给水团团长王进良、政委刘智峰叫到办公室抓落实。譬如打几眼井?在哪里打?怎么样才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一问个究竟。最后,他们确定在村委会、村小学和偏远群众居住的地方,分别打3眼饮水井。
为了给陡坡村1400多名回汉群众找水打井,陈二曦司令员和刘国祥政委多次来到陡坡村现场办公,帮助给水团官兵出主意想办法。
老百姓穷,没有钱打井怎么办?担任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常委的陈二曦司令员说:“咱们有给水部队,有为老百姓解决吃水问题的传统和优势,为贫困山区人民群众做些事情,是宁夏军区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我们领导机关紧一紧,咬咬牙,挤一挤经费,就把陡坡村打井的30多万元经费解决了。”
2007年9月16日,给水团三连进驻陡坡村打井。老天好像有意考验他们,开钻没几天,20多天的雨雪天,让气温一下子降了许多。官兵睡在帐篷里,几个人挤一个被窝,才能睡着。陡坡村在山上,远离县城,雨雪天气把送给养的车,都挡在了山下。
连队生活安排得怎么样?陡坡村打井进展怎么样?打井辅助设施建设得怎么样?带着一连串的问题,陈司令员利用国庆长假,冒雨来到了千里之外的陡坡村。
上山的路泥泞打滑,车子陷进去了,陈司令员就走着来到了施工现场,给官兵送去了电视、DVD等节日慰问品。三连是他蹲点的第一个连队,和官兵们比较熟,一见面,他就同官兵们讨论起连队打井的具体困难,研究老百姓的用水问题。
陈司令员说,老百姓用水不可能像部队那样规定一个时间,要科学管理才能方便群众。他建议给每口井旁边盖一个保温泵房,挂一个棉门帘,放一个大水罐,水管深埋三米,这样才冻不坏,春夏秋冬都能用上自来水。考虑到陡坡村小学的真实的情况,陈司令员说要安装太阳能热水壶,一个班一个,一共6个,解决孩子们喝热水的问题。
陡坡村的村支书徐文魁说:“宁夏军区领导考虑得很周到、很细致,陈司令和刘政委把咱老百姓当亲人,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党的温暖,军队的温暖!”
当3眼水井喷出一股股地下甘泉时,喝了几辈子苦咸窖水的老百姓,热泪盈眶地捧起清澈的甜水,大口大口地喝了起来。他们说:“是宁夏军区的‘将军水兵’,给陡坡村的回汉群众送来了救命水、幸福水!”
“喊叫水”是一个乡名,群众祖祖辈辈“喊叫水”的地方,位于宁夏中宁县。走进“喊叫水”乡,漫山遍野建设“母亲水窖”的标语尤为醒目。这里的姑娘出嫁不要彩礼,就看男方有几口“水窖”。
给水团的工程师郭树周来到“喊叫水”乡打井,是2003年的春天。开钻那天,一下子来了五六千群众敬酒上香,鸣放鞭炮。老乡们很穷,却舍得拿出儿子结婚的被面,给官兵们披红挂彩。钻机一开,几千顶白帽子齐唰唰跪下了,祈求打井成功,祈求官兵们打井平安。
郭树周哭了。他说:“老百姓一跪,跪出了我们的责任,喊叫水乡该有眼水井了!”
井打到130米的时候,出现了卡钻事故。转盘拨杠断了,飞出来,把郭树周的右胳膊打成了骨裂,胳膊肿得连衣服都脱不下来。郭树周没有吱声,他晚上睡觉用剪刀剪开袖子,白天吊着胳膊继续开钻机。
不料,卷扬机提钻具,又把8个螺丝提断了,成吨重的铁架子从他头顶5公分处荡过。好悬!如果当时他不是正低头看井下,当场就没命了。
井打成下管子时,又出现了情况。此前他腋下作了一个手术,伤口还没有完全愈合,就急忙出院了。井管很重,他用力一抬,伤口就撕裂了,钻心的痛,血顺着身子往下流。
郭树周让卫生员擦了擦,上些止血药,又抬开了。他心里清楚,下井管最容易塌方、淤积泥沙,稍一耽误,井就废了。他咬着牙坚持了两个多小时,一直把井管下完。
屋漏偏逢连阴雨。正在攻坚的节骨眼上,郭树周收到了“妹妹病危”的电报。他把电报一揉,继续组织部队打井。半个月后,当一眼深260米、日出水720立方的甘泉从旱塬喷涌而出的时候,他最爱的23岁的妹妹,却永远离开了人世。
71年前,红军经过这里,在群众中留下了美名。如今,他们把这口井命名为“红军井”。
给水官兵用苦和累,换来了人民群众的安居生活。位于乌兰布和沙漠边缘的查汗滩,长期干旱缺水,沙进人退,几乎成了一座“空城”。给水团官兵打出一眼日出水1000多立方的甜水井,使迁移的村民纷纷重返家园,周边的农牧民也搬来定居,查汗滩变成了沙漠绿洲,盛产的西瓜闻名遐迩,村民的生活离小康慢慢的接近,他们把家里的神像,换成了有形象的年画。
二连地质技术员、三级士官唐良鹏,是安徽太湖人。一个水边长大的小伙子,伸出来的双手却比常年劳作的农民的手还要粗糙坚硬。
那是2002年10月,给乌兰布和沙漠边缘的内蒙古吉兰泰盐场打井。钻机一开,昼夜不停,尽管是初冬,但手扶钻杆不到一分钟,手套就冻上了。
泥浆和淤沙把两个泥浆坑填满了,泥浆泵无法正常工作,当时没有别的办法,只能人下去用脸盆端。一米七八深的泥浆坑,可不是个树窝窝。
连队买了几瓶酒,下坑前喝几口暖暖身子。唐良鹏喝了几口壮行酒,第一个跳了下去。泥沙齐胸,吸住了脚,挪都挪不了。几个人把他拽上来,在边上烤会儿火,暖和一下,喝两口,又跳下去干。冻得不行了,就上来烤烤,再跳下去。累了就向泥坑边一靠,喘两口气,又端几盆。从夜里12点干到凌晨5点,把两个坑的淤沙清完了,官兵们个个像泥猴。
快成井的时候,井口又出现了大面积塌方。上面地层是细沙土质遇水就塌,必须用混凝土浇灌。
唐良鹏身上拴了一根绳,另一头拴在钻塔上,下到井口下2米深处,进行混凝土固定。他把混凝土用脸盆接下来,用手慢慢回填,碱性很大的混凝土,灼蚀得手掌一会就没皮了。可6个小时啊,当他们用混凝土把井口塌方堵住的时候,才发现混凝土把他的十指关节全烧烂了,如今变成了厚厚的死肉。混凝土掉在鞋里,把他的脚趾和前脚掌烧起了水泡,走路一瘸一瘸的,袜子一个星期才脱下来。他所带的那个班7名战士,全是这样。
虽然混凝土给他们留下了终生印记,让他们在谈恋爱的时候,不敢握女朋友的手,但他们这双粗糙的大手,却打出了企业的“救命井”。从1975年到2005年,给水团先后为该企业打井53眼,使这里成为中国第一个机械化采盐场,拥有职工5000多人,年收入18亿元,进入了我国轻工业200强。
吉兰泰人有这样的共识:没有宁夏军区给水部队,就没有今天兴旺发达的吉兰泰!给水团每一名官兵,都是吉兰泰的“荣誉市民”!
坐在记者面前,他还喘着粗气。刚在外面跑了10天的工程师王森林,是全团最老的兵。他至今保留着三根“救命草”。
那是沙漠普查水源的事情。嘎斯车把王森林等人往沙漠边一放,他们三人一组,就进去了。天黑会合,再坐嘎斯车回来。
三五十公里沙路,天天如此。走不动了,就停下来,把馍馍掰成枣那么大,往嘴里塞几疙瘩,再用水壶盖子,抿一点水。实在走不动了,就躺一会。
有一次,他们穿越乌兰布和沙漠,租了3匹骆驼。王森林走在最前面,把地图铺在驼背上,按图前进。可是,骆驼听见风把地图吹得哗哗响,吓得猛跑,把王森林重重地摔在地上。胳膊抬不起来了,他就用草帽带挎着胳膊,一只手拿着地图,继续前进。
沙尘暴来了,看不见路,他们就趴在地上,用大衣包着头。埋住了,爬出来,再埋住了,再爬出来,像蜗牛一样和沙尘暴周旋了4天4夜。
干粮吃完了。水喝完了。只剩下挖沙的水样,准备拿回去化验。可谁也没有动它的念头。
碰到一个小水坑,他们和骆驼一块喝,里面有驼粪和尿,尽管有味,却也解渴。渴到极点了,他们就吃草,润润嘴唇。饿得实在不行了,他们就挖沙竹根吃。走着,吃着,坚持到了第11天。部队找到他们的时候,3个人是被大家抬回去的。
一场沙尘暴,他们被困沙漠,断粮断水,靠吃“救命草”,带回来了12个塑料壶的沙漠水样。
这样的普查搞了2年,他们才完成《乌兰布和沙漠潜水水质分布图》。8年后,他们完成了四大沙漠综合水文地质报告,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给水团驻在银川,王森林8年没见过银川的绿。每年3月出去,12月回来。一个跟随王森林跑了8年的老兵,临退伍不要三等功,就想看看银川的绿树红花。
“填补沙漠水文地质空白,非莫属!”为了周总理的这个嘱托,给水团官兵查明了四大沙漠水文地质条件,找到了15个大型自流水盆地和6条古河道富水带,发现了年开采量达40亿立方米的地下水资源,向地方政府提供了7万余份沙漠水文地质资料,为开发建设大西北提供了规划依据。
这些年来,他们还有28项成果获得国家军队科学技术进步奖。其中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高级工程师王培玉出席了第30届世界地质大会,高级工程师王学印参加了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奖”颁奖大会,工程师郭树周荣立一等功、当选党的。
“请求团党委在我还剩下最后一口气的时候,一定让我站在钻机前倒下……”这份遗书,虽然已经尘封了几年,但那张青春的面孔,似乎还没有在井架旁倒下。
魏路,四期士官,二连一班班长。病倒在内蒙古乌素图打井现场时,现任二连连长刘超会还是他的排长。
2003年8月16日,魏路胃病发作。他已经上了一天班,晚上10点多回去休息,刚躺下,机械故障出现了,连队一叫,他和几个班长都起来了。
夜里12点半,他胃痛得受不了,捂着肚子去镇上买配件。排长刘超会让魏路输液,他却说,井下有六七十米的钻杆和钻头,如果修不好,就会埋钻。
看着魏路胃痛得脸煞白,直冒虚汗,刘超会硬把他拉到镇上卫生所输液。魏路说:“排长,咱们先找配件,你把液体举上,这样不耽搁时间。”
他们在镇上挨家挨户敲门,找配件。找了一个多小时,没找到,于是又开车直奔20多公里外的乌海市。液体在车上一直吊着,完了魏路自己拔了,当时没有止血棉球,出了好多血。
他们在乌海市又敲开了6家五金商店,才找到这个稀缺配件。回到打井现场时,已经凌晨2点多了,魏班长又组织人员迅速拆装,一直干到凌晨四五点,才重新开钻。工程师说,如果再晚个把小时,就埋钻、毁井了,损失就是10多万。
魏路没有离开钻机,从始至终坚持到第5天,昏倒在钻机操作台上。战士们把他抬上车,赶紧送往银川市第五医院。医生惋惜地说:“太迟了,胃癌晚期!”
魏路在病床上写下了这份遗书:“尊敬的团党委,我当兵15年,记不清打了多少眼井,但我却记得打坏了9眼井,这是我永远的歉意!如果我能侥幸走出医院,我愿意当一辈子给水兵!如果我不幸离同志们而去,那么我未出世的孩子长大后还要当给水兵,让他继续走我未走完的路,弥补我给团里造成的损失!”
给水团先后有8名官兵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有19人不幸致残。而他们的家人,却没有向部队提任何要求。
2007年6月16日,四连回族战士魏小龙,在边防打井施工中,突然晕倒在操作台上,在医院的病床上,他用微弱的声音对守在身边的指导员徐殿闯说:“指导员,我可能不行了,连队打井的任务很重,不要因为我影响进度。如果我死了,就将我埋在咱们打井的地方,让边防上也有一个卫国戍边的给水兵!”
魏小龙病故后,按照回族习俗,遗体要运回陕西家乡安葬。当团领导把魏小龙的遗愿告诉他的父母时,他们深明大义,同意将他就地安葬。魏小龙的事迹在边防军人和当地群众中产生了很大反响,边防官兵、寺的阿訇、附近的各族群众都赶来为他送葬。
赵志荣在给水团打井时,右手无名指被钢丝绳夹掉了。转业到银川北方民族大学工作后,他主动要求到宁夏南部山区扶贫,一去就是7年。看到他少一个手指头,记者问他后不后悔?他坚定地回答:“不后悔!还应该感谢部队培养锻炼了咱,现在到哪都能干。”赵志荣被宁夏回族自治区评为扶贫先进个人,优秀员。如今,他下乡还是部队的背囊,走哪吃住到哪,很受老百姓欢迎。
工程师吕光辉是成都理工大学毕业的本科生,30岁才结婚。他说,一年只有冬季两三个月在银川,其他时间都在野外,谈对象时都是刚接触就走了,一年见不上面,像“候鸟”一样。
吕光辉的家属李丽,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在宁夏大学任教。李丽说,她开始对给水兵不了解,对做给水兵的妻子也不适应。
结婚那年的五一长假,李丽来到工地探亲。看到丈夫带着草帽,端着杯子,像民工一样,站在井架旁边,一身泥一身水,她没说什么,找了一个借口就走了。她非常失落,甚至说,要知这样,当初干嘛嫁给他呀!
后来,吕光辉拿到了一堆科技成果进步奖和发明专利,还被评为优秀大学生干部,被宁夏回族自治区评为“十大杰出青年”。有一次在内蒙打井,由于劳累和生活不规律,他的胃部大面积出血,医生让他住院,可没住几天,他就带着药品回到了工地。打井事业,在他看来比生命都重要。正是这种追求,让爱情多了一些色彩,为他赢得了妻子的理解。
李丽说,她最大的愿望,就是想让吕光辉陪她说说话。可是,看到一进门就想睡觉的丈夫,她的这点愿望都成了奢侈。从此,她不再要求什么,只是默默地承担一个军子的责任。一个人承担大学三门课的教学任务,还要带孩子、做饭、料理家务,一次次放弃进修的机会,看到同学们一个个出国、读博,年过而立的李丽,仍就保持着一个给水兵家属的从容和坚忍。
再说头发少、脑门光的工程师魏江。他的家属刘冬梅是宁夏大学毕业的银川人,有一份体面的工作,人也长得年轻漂亮,谁见了都说像是魏江的女儿。可刘冬梅说:“如果他长头发了,我还看不习惯呢。”
魏江的老实,赢得了刘冬梅的心。第一次见面,魏江的第一个动作,就是脱帽,露出了光头;第一句话就是“嫁给军人,离婚就不好离了,必须要我同意。”
刘冬梅暗自思忖,这个人丑是丑,但他敢于亮丑,实在!说话难听是难听,但都是心里话,亮堂!
刘冬梅喜欢看魏江打井,越看越钟爱这一个人。刚结婚那阵,魏江要出队打井,一走几个月,刘冬梅心里放不下,就一次次到工地看他们打井。
有一次在内蒙左旗打井,井喷涌沙子。10月底那会,冰冷刺骨,官兵们捡来骆驼刺,边烤火边在膝盖深的水里排沙子,边喝姜汤,没有一个人打退堂鼓。下井管时,管子一吊,水头提高8米多,水流下来把大家全部浇湿了。官兵们边烤火边干,8个小时才把管子下完。
像李丽、刘冬梅一样,一大批女大学生把“绣球”抛给了给水官兵。二连连长刘超会的爱人刘应娟,原来在北京一个大学任教,为了支持丈夫的工作,辞职来到银川打工。她说:“给水兵不仅能打出解渴的甜水,而且也能打出另一种情感的‘甘泉’!”(本文照片王志勇、吴国祥摄)
上一篇: 总体设计出炉!未来15年 云冈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发展 下一篇: 盱眙县城北及金源南北路沿线片区供排水管网等“城市生命线”安全建设工程——城市供水压力调控工程的招标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