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水泥碳中和陷入困境 地聚物低碳胶凝材料市场潜力巨大

2024-12-06 01:49 乐鱼体育app在线登录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在“双碳”宏观政策背景下,全面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步伐,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是水泥行业实现高水平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推动形成现代化建材产业体系的必由之路。而地质聚合物低碳胶凝材料(以下简称“地聚物低碳材料”)作为一种新型高性能胶凝材料,对于完成此项任务有着明显的推动作用。近年来,工信部等部委相继出台了《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建材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等指导文件,对新型低碳胶凝材料以及全固废绿色混凝土材料等都提出了明确要求。

  10月28-29日,由建筑材料工业技术情报研究所、中国硅酸盐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中国散协固废综合利用专委会主办,浙江波普环境服务有限公司承办的2024地聚物低碳材料绿色创新大会在内蒙古包头召开。本次大会聚焦循环经济,探索绿色可持续发展,为逐步推动地聚物低碳材料领域技术创新及产品研究开发应用、加深产业链上下游的交流与合作、固废资源化利用等提供更多处置路径及成熟的技术方案。

  国家统计局多个方面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8%,增速与1—8月份持平。

  “遗憾的是,前三季度建材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了1.3%,是原材料各行业中唯一下降的。特别是建材骨干行业水泥,前三季度总产量仅为13.26亿吨,同比下降了10.7%。这充分说明建材行业受房地产行业下降影响最大。”工信部原材料司原一级巡视员吕桂新在会上表示。

  吕桂新介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材工业取得巨大成就,表现为产业规模、技术装备、产品质量、节能降耗、绿色化、国际化和企业管理等诸多方面,已由国际公认的建材生产大国、消费大国向建材制造强国迈进。

  “但是,当前我国建材工业仍然面临着传统建材资源能源消耗高、污染排放总量大、中低端产能严重超过标准,高端精细特殊专用材料还有缺口短板等问题,离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亟待加快发展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的建材生产和建材产品,走新型建材工业化发展道路。”吕桂新强调。

  国内著名绿建专家、中国散装水泥推广发展协会理事长、建筑材料工业技术情报研究所首席专家、世界建材学会会长崔源声在会上表示,双碳目标大背景下传统水泥碳中和陷入困境。他介绍,当前,水泥工业的碳排放占全球总排放的5-7%,中国占到12-15%。由于传统水泥的生产要采用石灰石配料,而每吨石灰石要排放440公斤的二氧化碳,这种工艺排放特点,没办法实现碳中和,传统水泥生产面临严重的排放压力。

  “不选择新型的低碳材料,基本上没有办法消除工艺排放,而地聚物胶凝材料是传统水泥碳排放的1/5到1/10,能节约80%-90%碳排放。因此,仅从碳排放的角度而言,也迫使我们不得已推进地聚物水泥的产业化进程。”崔源声强调。

  在吕桂新看来,建材工业是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降碳的重点行业,也能说是主战场。在全面实现碳达峰,迎接碳中和为目标的时代已经到来,以“双碳”为约束的宏观政策大环境下,持续引导水泥行业降碳转型,成为水泥行业必需履行的战略任务,而地聚物胶凝材料无疑为这一任务的完成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与传统的硅酸盐水泥相比,地聚物低碳材料在生产的全部过程中的碳排放量和能耗都有较大幅度降低。这种低能耗的特性使得地聚物低碳材料在生产的全部过程中能够更有效地利用固废资源,减少能源消耗,以此来降低碳排放,有效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吕桂新表示,希望各方面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加快落实一揽子增量政策,加大助企帮扶力度,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工业经济量增质优、行稳致远。

  随着绿色建筑和循环经济理念的深入推广,地质聚合物低碳材料的市场需求将进一步扩大。

  建筑材料工业技术情报研究所绿色建材与低碳经济研究室主任工程师乔君慧博士,在大会主持当中重点介绍了地聚物低碳材料是一种新型高性能水泥,其制品具备高强、耐火、防辐射、抗冻、耐腐蚀、低碳等优良性能,并且原料来源广泛,主要以工业废弃物(如矿渣、粉煤灰)或其它以硅、铝、氧为主要元素的硅铝质材料为主。地聚合物某些力学性能与陶瓷相当,耐高温等性能要超过金属与有机高分子材料,但其生产能耗只及陶瓷的1/20、钢的1/70、塑料的1/150。

  近年来,全球低碳材料市场规模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持续推进和房地产行业的稳定发展,低碳材料的需求持续增长。目前,地聚物低碳材料已在墙体材料、路面铺装、土木工程加固、路桥快速修补材料、防护涂料、固化化学污染和放射性废弃物等多个领域得到应用,其在节约世界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工程耐久性等方面的优势得到了充分认可。

  值得关注的是,与传统的硅酸盐水泥相比,地聚物低碳材料在生产的全部过程中的碳排放量仅为普通硅酸盐水泥的24%,且能耗更低,仅占水泥生产能耗的30%左右。若进一步提升固体废弃物的活性,其能耗还可以降到水泥生产的10%。根据EPA和IPCC排放因子数据库,针对普通水泥混凝土和地聚物水泥混凝土碳排放比较,得出结论:普通硅酸盐水泥混凝土每吨排放为777.1公斤二氧化碳,而地聚物水泥混凝土每吨排放二氧化碳215.7公斤二氧化碳;每吨混凝土减排二氧化碳72.5%。

  “中国的固废资源得天独厚。全国矿产资源的产量每年大约有50亿吨,每年全国固体废弃物的产量也大约有50多亿吨。我国固废资源年产生量巨大,是很好的地聚物原料,如果我们用这些固体废弃物来生产地聚物水泥或混凝土或绿色建材,就可以使得我国原材料工业的资源发生战略性转移,对于节能环保、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崔源声表示。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授王栋民接受中国工业报记者正常采访时也表示,目前,自然资源消耗巨大、化石能源消耗巨大和CO2排放等明显问题,开发低碳胶凝材料是未来科学技术界和工业界的巨大机遇与挑战。

  “铝硅酸盐工矿业固废存在分布的广泛性、巨大危害和资源化的紧迫性及前景,有高温热历史的工业固废是地质聚合物水泥的非常好的前驱体主体原材料。”王栋民表示,碱激发胶凝材料(地质聚合物水泥)的提出具有重大科学意义,国内外研究工作业已取得突出进展。

  “在我国,百万吨级的生产线已经建成并投入运行,低碳水泥国家重点研发项目把铝硅质水泥列为重点研究内容,工信部已把全固废胶凝材料列入未来发展趋势。”王栋民告诉记者。

  王栋民指出,以铝硅酸盐为基础的低碳胶凝材料(地质聚合物水泥)是人类社会面向未来100年的新型胶凝材料;利用固废制备地聚物胶凝材料替代传统的硅酸盐水泥是解决中国和国际社会建筑材料面临的资源、能源和环境等重大问题的金钥匙,其中重大技术突破和重要产业联动和标准制定将成为未来行业发展的必然方向。

  “要以固废资源化利用和低碳胶凝材料(以地质聚合物)开发为抓手推动水泥工业实现深度减能减排和碳中和达标。”王栋民说。

  记者了解到,今年年初,工信部等十部门印发了《绿色建材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实施方案》提出“促进建材行业绿色化转型,推动绿色建材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加快绿色建材推广应用,强化支撑服务能力,提升全产业链内生力、影响力、增长力、支撑力”的总体要求,并围绕2026年和2030年两个重要时间节点,在多重维度提出了发展目标,来推动整个绿色建材行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包头市是中国北方重要的工业城市,以冶金、稀土和机械工业为主,被誉为“草原钢城”和“稀土之都”。近年来,包头市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全力发展地聚物胶凝材料,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大力发展以绿色低碳为鲜明特征的新质生产力,高起点谋划和构建绿色循环经济完整产业链和产业生态,厚植绿色创新理念,持续完善政策措施,深化绿色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多措并举强化产业要素保障,推动包钢年处理200万吨钢渣综合利用、东河区波普百万吨工业固废资源化等一大批实力丰沛雄厚、技术先进的再生资源循环利用项目相继落地实施,呈现出绿色循环产业加速集聚发展的良好态势。”包头市政府党组成员、一级巡视员邬军军表示。

  邬军军介绍,波普地聚物低碳胶凝材料,相较于其他传统标号产品,在材料性能和产品价格上都有着非常明显的优势,这一核心技术的突破,将对包头市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规模化、产品生成多元化产生有效的助推作用,不断的提高地区经济发展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

  “波普环境将首个工业固废资源化项目落地包头市东河区,是波普最成功的决定,这不仅是企业成功转型环保的标志更是一个全新的起点。”浙江波普环境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江华平在会上表示,波普环境始终秉承“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致力于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创新是保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唯一途径,要充分的利用好包头产业集聚效应、丰富的原料供应、完善的产业配套及高效的耦合能力等区位和资源优势。”江华平表示,“波普和丰地聚物”品牌发布暨中试线的投产,正是波普环境积极做出响应国家政策,深入贯彻落实“一个创新、三个实现”的战略要求,依托包头市大宗工业固废的特点与优势,通过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助力“无废城市”建设。

  合作共赢,成果共享。建筑材料工业技术情报研究所表示,下一步,将携手包头市及东河区人民政府,坚定不移地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策略。鼓励更多企业投身于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和关键设备/升级换代之中,支持企业增加科学技术创新投入,加速构建“绿色低碳园区”,全方面提升节能、减排、低碳、安全、便捷以及可循环利用的水平。

  新闻热线电话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广告招商电话

上一篇: 2015-20年中國交通規劃及工程建設市場远景及發展戰略咨詢報告 下一篇: 中国路桥工程行业动向观察及投资前景展望报告2024-2030年

 

COPYRIGHT (C) 2022 乐鱼体育全站(最新)官网登录-在线app登录地址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