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28 00:54 产品中心
水资源对于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具备极其重大战略性意义。当前,世界面临着水资源日益短缺的威胁。对于香港而言,食水供应困难是香港发展的障碍,拥有充足的食水是香港繁荣稳定的基本前提。香港由香港岛、九龙半岛、大屿山以及新界组成,总面积1104平方公里,人口总数为71037万,此为2011年底数据,数据来源香港特别行政区数据统计处,http://govhk/hong_kong_statistics/statistics_by_subject/index_tcjsp?subjectID=1&charsetID=1&displayMode=T。最后访问时间2012年6月7日。年平均雨量23985毫米。香港概况:香港特区政府一站通,http://wwwgovhk/tc/about/abouthk/factshtm。最后访问时间2012年6月7日。香港雨量年内分配不均,又长期缺少足够的塘库存储雨水,东江—深圳供水工程向香港提供的原水是香港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最主要原水。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起,东深工程每年向港供水量占“全港用水总需求量差不多七至八成”。香港的主要用水来源:香港特区政府水务署http://wwwwsdgovhk/tc/water_resources/raw_water_sources/water_sources_in_hong_kong/water_from_dongjiang_at_guangdong/indexhtml,最后访问时间2012年6月7日。1997年香港回归前夕,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在讲话中指出,“向香港供水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体现了祖国人民对香港同胞的深情厚谊”,“32年对香港供水的历史,是一部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历史”。《向香港供水三十二周年纪念报告会举行》,1997年6月11日《人民日报》,第4版。
东深工程向香港供水历时久远,是中国政府关心香港同胞、支持香港繁荣发展的重要举措。该工程自1964年2月20日动工,于1965年2月竣工。1965年3月,东深工程开始向香港供水,后经三次扩建、一次改造。当前,学界关于香港问题研究,要么停留在政策层面的分析,要么专注本港历史,少有以国史中的香港问题为视角的研究著述。东江—深圳向香港供水是共和国史中香港问题研究的重要个案。本文探求东深工程向香港供水的历程,考察工程的缘起、工程概况、工程改建历程,借以展现内地与香港之间水融的历史联系,体味中国政府对香港同胞的关心、对香港繁荣发展的支持。
在修建东深工程之前,深圳水库就开始向香港提供原水。1960年2月28日,深圳水库主体工程完工。4月15-10月3日,宝安县政府同港英当局就深圳水库向香港供水问题进行了6次会谈。11月15日,宝安县政府同港英当局签订深圳水库向香港供水协议。协议规定,每年9月中旬开始至次年5月底止,深圳水库向香港供水2275万立方米(50亿英加仑),交水点在“三叉河”边界处,收费收取标准为每千英加仑收人民币1角钱。王若兵主编:《深圳市水利志》,广东科技出版社1990年版,第150~151页。1961年2月1日,深圳水库正式向香港供水。
1962年秋至1963年初夏,香港发生严重水荒,港英当局向广东省地方政府提出供水请求,后经周恩来总理亲自批示,决定修建东深工程。当时有歌谣唱到:“月光光,照香港,山塘无水地无粮,阿姐担水去,阿妈上佛堂,唔知几时无水荒”,正是香港民众深受缺水之苦的线日,港英政府发出公告称:从6月1日起实施严格“制水”,规定每4天供水1次,每次供4小时;各街巷公共水喉隔日供水1次。王若兵主编:《深圳市水利志》,广东科技出版社1990年版,第152页。为减轻水荒,港英政府在广东地方政府的全力支持下,派出巨轮到珠江口装运淡水;深圳水库在原协议基础上增加60亿英加仑对港供水。为了从长远解决用水问题,港英当局向广东省地方政府提议,研究修建从东江引水补给香港供水的工程。1963年6月10日,周恩来审阅广东省委《关于向香港供水问题的谈判报告》后,批道,“交涉是成功的”,并对向香港供水的一些事项作出安排。6月15日,中央发出《关于向香港供水谈判问题的批复》,《批复》指出:我们已做好供水准备,并已发布了消息,而且已在港九居民中引起了良好的反应。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559页。1963年底,当周恩来出国途经广州时,时任广东省水利电力厅厅长的刘兆伦受托作了详细汇报。周恩来认真听取了汇报和广东省委、省政府领导的意见后,表示同意和批准该方案。
中英双方围绕东深工程的交涉主要通过外交部西欧司和英国驻华代办处实现。其过程大致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英方向中方感谢在缺水问题上的帮助并提出铺设水管补水备忘录阶段。1963年6月18日,外交部西欧司宋之光副司长接见英国驻华代办贾维。在交谈中,贾维对中国政府在香港缺水问题上给予的帮助,表示十分感谢,并带来一个备忘录。备忘录指出,“香港当局将很高兴有机会尽早与中国广东当局就采取额外措施的技术上的可能性作进一步讨论,以改善香港长期供水问题。它所希望研究的可能性曾在5月份(注1963年)第一次非正式交换意见中提及,就是修筑一条从东江引水到香港的水管。这一工程的实现当然需要取得的同意,其施工在很大程度上也有赖于的积极协助。”《中英商谈铺设水管向香港供水问题(中英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档案馆馆藏,档号:110-01989-01。宋之光表示:关于香港缺水问题,在香港建成水库、完全解决供水以前,中国政府愿意给以帮助。1963年7月15日,宋之光又接见英国驻华临时代办莫干,莫干代表英方再次提出关于敷设水管问题的备忘录。备忘录是经过香港有关方面研究后提出来的,希望与广东方面就技术性的问题进行探讨性的会谈。此外,备忘录中提出了从事实际修建工程的可行性办法及有关技术问题。宋之光表示将提交有关部门研究。第二,中方决定自主修建东深工程并告知英方阶段。1964年1月21日,外交部西欧司谢黎通知驻驻华代办贾维中国政府决定修建一条水道,由东江引水至深圳,向香港供水。谢黎指出:“中国政府考虑了香港英国当局提出的由东江引水至香港,以解决香港用水的建议。中国政府本着既往的一贯立场,愿意采取友好合作态度,协助解决这一问题,并且已经指示广东省当局做了研究。现在,根据广东省当局研究的结果,中国政府认为最为方便可行、而又能够解决香港用水的办法是从东江修筑一条水道,分级引水至深圳水库,以向香港供水。按照这一个办法,估计今年内能够实现修建工程。以后每年约向香港供水一百五十亿英加仑左右,还可以更多一些;对于这项浩大的工程,中国政府将承担全部工程的设计和修建,并负担全部费用。在开始供水之后,广东有关当局将只按正常价格收取水费。”贾维表示:这是个好消息。我从谢先生所作的声明中看到了中国政府,确实认真考虑了并且关心香港用水问题。我十分感谢你的通知。《我同英国就向香港供水问题的会谈纪要(中英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档案馆馆藏,档号:110-01989-04。1月24日,贾维向谢黎回复了港英政府的意见。意见指出:“香港政府很有兴趣地获悉中国决定修建一条由东江到深圳水库的水道,并欢迎由此而来的从水库获得更加多水量供应的可能性。现在正作出必要的技术性会谈的安排。”《中英商谈铺设水管向香港供水问题(中英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档案馆馆藏,档号:110-01989-01。
总体来看,中国政府关心并支持香港用水问题的解决,“对于这项浩大的工程,中国政府将承担全部工程的设计和修建,并负担全部费用。”《我同英国就向香港供水问题的会谈纪要(中英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档案馆馆藏,档号:110-01989-04。该费用是周恩来总理批示国家计委负责同志从援外经费拨出的专款。
东深工程于1964年2月20日,动工兴建,1965年3月1日正式开闸向香港供水。工程全称为“广东省东江—深圳供水灌溉工程”。它是实现北水南调的一项宏伟工程。随着香港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淡水资源的需求一直上升,同时,内地深圳、东莞等城市的兴起也加大了对淡水资源的需求量。在此背景下东深工程分别于1974年3月~1978年9月进行东深工程一期扩建,1981年10月~1987年10月进行东深工程二期扩建,1990年9月~1994年1月进行东深工程三期扩建。为改善水质问题,东深工程于2000年8月28日~2003年6月28日进行改建。
1960年代,宝安县政府曾与港英当局签订深圳水库向香港供水协议。在东深工程开工前后,广东地方政府与港英当局就从东江取水供给香港进行了协议层面的磋商。广东省外事处于1964年1月向外交部上报《广东省人民委员会和香港当局关于由东江取水供给港九地区用水的协议(草案)》,并于1月31日在与英方会谈中,将该草案逐条念给英方代表听。外交部综合广东省委、省外办、省水电厅、国家计委等相关的单位对供水量、供水开始日期、供水年限、收费基数等问题的不同意见,于2月7日草拟新的协议草案上报国务院外办。主任审阅后,作口头批示,“对供水开始日期,供水量等应再与广东相关的单位研究确定下来,把协议条文订具体些。”《关于九龙“反对拆迁委员会”代表要求我支持事及关于向相关供水协议草案的请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档案馆馆藏,档号:110-01189-01。根据指示,外交部重拟供水协议草案。在草案拟定过程中,主要围绕水费问题和水费基础问题进行仔细斟酌。第一,关于水费问题。原草案规定每立方米人民币一角。根据英方反映,认为我收费过高。2月10日,港英水务局长黄觐对香港新华社说港方财政司表示如咱们不可以减收,也就算了。2月17日,广东省委批示:“供水150亿加仑以内,仍应坚持每立方米一角人民币,超过150亿加仑以上可优先考虑超过部分打七折或八折……由国务院外办考虑决定。”外交部认为:关于水费标准问题,总理曾指示:“每吨收一角钱(人民币),可定下来,不要讨价还价。”因此我们意见,不管供水多少,仍按每吨一角计算,既不打折,也不降价。《关于九龙“反对拆迁委员会”代表要求我支持事及关于向相关供水协议草案的请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档案馆馆藏,档号:110-01189-01。第二,关于水费基础问题。原草案第六条第一款内规定,年用水量不足120亿英加仑时,亦按120亿英加仑计算。(原定150亿加仑,广东省修改为120亿加仑,并据此念给英方听了)。外交部意见,为贯彻周恩来总理关于“实行经济核算,以收水费办法逐步收回成本”的指示,该条似仍可按150亿英加仑计算。《关于九龙“反对拆迁委员会”代表要求我支持事及关于向相关供水协议草案的请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档案馆馆藏,档号:110-01189-01。
1964年4月22日,广东地方政府与港英当局签订《关于从东江取水给香港、九龙的协议》。《广东省人民委员会香港当局关于从东江取水供给香港、九龙的协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档案馆馆藏,档号:110-01989-02。该协议是此后双方签订东深工程新协议的基础性文件,《协议》规定:东江—深圳供水工程,于1965年3月1日开始由深圳文锦渡附近供水站供给香港、九龙淡水;每年供水量定为六千八百二十万立方米(折合150亿英加仑);供水期由每年十月一日起至下一年6月30日止,共9个月;香港当局按本协议规定交付水费,水费标准每一立方米人民币一角(折合每一千英加仑人民币四角五分五厘)。当年需要供水量不足规定的年供水量时,亦按规定的年供水量计算水费,所余水量不能留作下一年度取用。
从工程的结构上看,工程取水于珠江三大支流之一的东江,通过拦河筑坝和建立大型抽水机站,逐步提升水位改东江支流石马河由北向南倒流入雁田水库,再通过人工渠道导入深圳水库,最后通过坝下输水管供水给香港。工程线公里人工河道组成。王若兵主编:《深圳市水利志》,广东科技出版社1990年版,第153页。东江水经新开河引至桥头(东莞市境内),然后经抽水站逐级通过渠道及石马河把水位提升共46米,流入雁田水库,再跨流域流入深圳水库,最后由14米直径35公里长的压力钢管输送到深圳三叉河交水点由港方接收。工程安装抽水机33台,总装机容量6975千瓦。除首要向香港供水外,工程还灌溉沿线万亩,向深圳镇供应生活用水每年73万立方米。广东省东江—深圳供水工程管理局编:《东江—深圳供水工程志》,广东省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4页。从工程的组织上看,工程总指挥部总指挥曾光,副总指挥连维、黄志强、肖锋(后期参加)。总工程师陈国干。工程总指挥部的职能部门设政治部、办公室、工务科、计划科、机电科、质检科、供应科、财务科等。总指挥部下设4个工区,即深圳工区、凤岗工区、塘马工区和桥头工区。工区下设工段,负责具体施工。1965年1月,东深供水工程管理局成立,随后参加了全线日,东深供水灌溉工程总指挥部正式向东深供水工程管理局移交工程。从工程的实施来看,工程采取现场设计和施工密切配合,广州动员了知识青年,东莞、宝安、惠阳动员了农民,沿工程沿线个省、市及广东省近百家工厂赶制各种机电设施,调给物资,交通部门积极努力配合运输。经过紧张施工,并克服多次台风暴雨的困难,在一年时间内完成了包括240万立方米土石方和10万立方米混凝土与钢筋混凝土在内的全部建筑安装工程,使用经费3584万元。与初期拟定投资总额3228万相较有一定的增加。其中建筑工程255758万元,安装工程11756万元,设备价值57383万元,另外的费用33497万元。广东省东江—深圳供水工程管理局编:《东江—深圳供水工程志》,广东省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51页。
1965年2月,东深工程经验收委员会验收,获得的评价为:“工程规划是对头的,设计标准是符合国家要求的,实施工程质量是良好的,机电设施,除雁田抽水站3台电动机是1961年制造的库存产品质量较差外,其余全部都是优良产品。整个工程质量是良好的,达到了建设工程目的和要求”。广东省东江—深圳供水工程管理局编:《东江—深圳供水工程志》,广东省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52页。2月7日,香港工务司邬利德等3人参观东深工程后,邬利德表示这个工程是第一流的头脑设计出来的,对我国制造机电设施很赞赏,对高速度良好质量建成工程表示敬佩。《我就向香港供水事给我驻印尼使馆及我驻英国代办处的通告电、广东省委外办和省水利电力厅关于东深供水工程向香港供水仪式情况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档案馆馆藏,档号:110-02019-05。2月27日,广东省在东莞塘头厦举行《东江—深圳供水灌溉工程落成典礼》,港九工会联合会及香港中华总商会向大会赠送了两面“引水思源,心怀祖国”和“江水倒流,高山低首;恩波远泽,万众倾心”的锦旗。3月1日,东江—深圳供水工程管理局在深圳水库红楼为供水香港举行开闸放水仪式,按供水协议向香港供水。在仪式上,邬利德又一再表示,他不能理解我们如何能够在一年内建成这样规模的工程,并且说,这个工程对他们来说的确是一个保险公司,对香港有很大的价值。《我就向香港供水事给我驻印尼使馆及我驻英国代办处的通告电、广东省委外办和省水利电力厅关于东深供水工程向香港供水仪式情况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档案馆馆藏,档号:110-02019-05。
自东深工程初期工程完工后,工程运转正常,设备完好。但随着香港经济的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持续不断的增加。此外,深圳特区的设立与发展也是东深工程一再扩建的动因之一。1979年7月15日,中央、国务院批转广东省委、福建省委关于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报告,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试办特区。冷溶、汪作玲主编:《年谱(1975~1997)》(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510页。1979年11月,广东省委、省革委会决定,将深圳市由省、地双重领导的体制改为地区一级省直辖市,直属省领导。王若兵主编:《深圳市水利志》,广东科技出版社1990年版,第159~160页。1980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深圳经济特区正式成立,地域包括今罗湖、福田和南山三个区。1981年10月,广东省委决定,将深圳市升格同广州市一样的建制(副省级)。王若兵主编:《深圳市水利志》,广东科技出版社1990年版,第162页。1982年12月21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恢复宝安县建制,属深圳市领导。宝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宝安县志》,广东省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0页。2010年5月,中央批准深圳扩大特区版图面积的申请,深圳特区范围延伸至全市。
东深工程扩建的直接原因是1973年港英当局正式要求1974~1979年的供水量由9550万立方米增加到168亿立方米。根据1964年4月双方协定,初期工程每年向香港供水6820万立方米。但是随着香港经济的发展,供水量逐步上升。1967年,年供水量为7638万立方米,1972年,年供水量达8182万立方米。从人口数据上看,1972年香港人口达到411万多人,生产总值为303亿港元。广东省东江—深圳供水工程管理局编:《东江—深圳供水工程志》,广东省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4页。
一期扩建工程最重要的包含深圳水库扩建钢管以及雁田水库至桥头8级抽水站和新开河扩建两部分。1973年11月5日,“广东省东江—深圳供水工程扩建工程处”成立,主要负责深圳水库扩建供水钢管。1976年3月21日,广东省东江—深圳供水扩建工程指挥部成立,主要负责雁田水库至桥头8级抽水站扩建工程。一期扩建深圳水库供水钢管工程,完成总投资35142万元,于1975年12月底完成,实际投产时间为1976年10月。广东省东江—深圳供水工程管理局编:《东江—深圳供水工程志》,广东省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53页。一期扩建工程雁田水库至桥头8级抽水站和新开河工程于1978年9月完成,完成总投资113235万元。其中建筑安装工程70465万元,设备价值15092万元,另外的费用7678万元,给地方补水节电费用200万元。广东省东江—深圳供水工程管理局编:《东江—深圳供水工程志》,广东省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55页。从一期扩建工程的成效上看,一期扩建工程共增加抽水机7台,安装总台数达40台,装机容量8805千瓦,完成工程量土石方50万立方米,混凝土12万立方米,使用工程费1483万元,对香港年供水能力增至168亿立方米。广东省东江—深圳供水工程管理局编:《东江—深圳供水工程志》,广东省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5页。
二期扩建的最终的原因仍然是香港经济发展对水资源需求持续不断的增加的结果。1979年香港人口增加到492万多人,生产总值达到1070亿港元。港英当局虽然采取了增建贮水塘,建造海水淡化厂等措施,但海水淡化成本比东深供水费高6倍,水源仍不足。因此,港英当局再次提出增建供水要求。1980年5月14日,双方签订《关于从东江取水供给香港、九龙的补充协议》。《协议》规定:自1983~1984年度供水22亿立方米开始,逐年递增3000~3500万立方米,到1994年~1995年度达到年供水量62亿立方米。广东省东江—深圳供水工程管理局编:《东江—深圳供水工程志》,广东省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5页。为了能够更好的保证该协议的顺利实施,一定要进行第二期扩建工程。
为保证二期扩建工程的顺利开展,广东省成立东江—深圳二期扩建工程领导小组。组长:刘田夫(副省长),副组长:刘俊杰(副省长)、魏麟基,成员:申田、冯志仁、谢均。1980年6月4日和9日,深圳市委两次召开市属各单位会议,讨论二期扩建工程筹建及施工有关问题。《关于东江—深圳供水灌溉工程第二期扩建(深圳段)施工筹建会议纪要(一九八〇年十一月十日)》,深圳市档案馆藏,深革发【1980】291号。会议讨论了关于工程项目施工人员的生活供应问题、关于工程实施工程人员边防治安管理工作、关于扩建工程临时占用和永久占用黄贝岭大队土地问题等,提出:东深供水二期扩建工程应对深圳市供水有足够的考虑,应充分考虑到深圳市建成,城市人口猛增的长远供水问题,要确保深圳市区和特区今后的用水。1981年1月15日,广东省东江—深圳二期扩建工程指挥部成立。二期扩建工程根据边供水、边施工、边扩大供水的特点安排施工。主体工程项目施工包括:深圳水库输水系统及加固扩建工程、扩建各级抽水站新厂房工程、东江抽水站枢纽工程、供水渠道与河道扩挖工程、机电安装工程五部分内容。
从二期扩建工程的成效上看,自1981~1987年,二期扩建工程的主要工程量为:开挖土石方30214万立方米,回填土方7826万立方米,砌石方967万立方米,混凝土2678万立方米。完成工程总投资2698587亿元。其中,建筑安装工程1160482亿元,安装工程71940万元,设备价值179551万元,另外的费用1286614亿元。广东省东江—深圳供水工程管理局编:《东江—深圳供水工程志》,广东省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64~65页。二期扩建工程的特点是不仅要在施工期间继续供水,还要逐年增加供水量,而且必须不影响沿线农田灌溉,二期扩建工程使对香港供水能力达到初期工程的9倍。施工期间对香港供水量持续不断的增加。1987年,年供水量达432亿立方米,超过1980年5月签订的供水补充协议的水平。广东省东江—深圳供水工程管理局编:《东江—深圳供水工程志》,广东省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6页。
三期扩建是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进行的。这次扩建既是香港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深圳特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1987年12月,粤港双方在商谈1989~1995年增加供水问题,港英当局提出1995年以后继续每年增加供水量。1989年12月21日,《广东省人民政府、香港政府关于从东江取水供给香港的协议》签订。协议确定对港供水量由1995年的66亿立方米逐年增加,到2008年达11亿立方米。根据1989年的供水协议,水价是由广东省与香港两地政府协商决定,调幅是根据运作费用的加幅,并考虑到粤港两地的有关物价指数,以及港币对人民币的汇价变动。在香港要求增加供水量的同时,随着深圳特区的建立与发展,深圳市同样提出了增加供水的要求。1983年,深圳市政府致函广东省水利厅,要求增辟水源,增加长期年供水量4亿立方米。加上原有的9300万立方米,合计年供水量493亿立方米。《四十年回眸:东深建设工程》,2004年7月9日《广东科技报》。三期扩建工程路线长,工程量大,工期短,要求边供水边施工。工程由广东省水利水电厅实行总承包,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依靠科学技术和先进的施工办法,经过3年4个月,实现了广东省委、省政府提出的“高质、安全,提前一年完成”的要求。这期扩建工程的措施包括,全面扩建河渠614公里,新建隧洞642公里,抽水站6座总装机33台共48950千瓦,水电站1座装机容量3200千瓦及相应输变电工程,年供水能力达1743亿立方米,相当于首期工程供水能力的10倍。《四十年回眸:东深建设工程》,2004年7月9日《广东科技报》。向香港年供水能力为11亿立方米,向深圳年供水能力为493亿立方米,沿线日,东深工程实施了供水改造工程。此次供水改造工程与前三次扩建工程的不同之处在于,前三次扩建的最大的目的是增加向香港、深圳等地供水总量,而此次改造工程的最大的目的是为改善水质,实现“清污分流”。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东深工程供水沿线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飞速增加,部分水体受到污染。“为完全解决水质污染问题,经规划论证,立项审查,并报国家计委批准,广东省政府决定对东深供水工程进行根本性改造,建设专用输水系统,实现清污分流,改善供水水质,并同时适当增加供水能力,解决深圳和东莞沿线地区用水需求。”《广东省东江—深圳供水改造工程基本情况》:南方网,http://wwwsouthcncom/news/gdnews/hotspot/donggai/donggaichengjiu/1htm,最后访问时间为2012年6月10日。
工程全长517公里,总投资49亿元,年设计总供水能力2373亿立方米。改造工程封闭式输水系统长约52公里,设计提水总扬程7025米,主要建筑物包括:供水泵站3座、渡槽3座(39公里)、无压隧洞7座(145公里)、有压输水箱涵99公里、无压输水明槽、箱涵和涵洞104公里、人工渠道改造91公里、分水建筑物36座。工程设计总体布置合理,系统功能完善,实现了“清污分流”和扩大供水规模的目的。工程高效、优质建成投产,为香港、深圳和东莞地区2000万人口和19000亿生产总值提供了水安全保障。《东深供水改造工程》,人民网,http://scitechpeoplecomcn/GB/25509/56813/213022/213263/13850493html。最后访问时间2012年6月10日。
自1965年3月东深工程开始向香港供水至今已近50年,历经3次扩建、一次改造,在共和国史上书写了荡气回肠的篇章。工程初期工程使用的是周恩来总理亲批的对外援助专项资金,为香港的经济发展注入了生命之水。东深工程是中国内地与香港紧密联系的枢纽,是内地人民与香港同胞血浓于水的见证。在香港回归祖国十五周年之际,透过东深工程向香港供水的历程,可以深切体味以下几点历史意义。
第一,东深工程向香港供水的历程体现了祖国始终是香港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坚强后盾。很多香港知名人士都高度评价东深工程,一致认为没有东深供水工程,就没有香港今天的繁荣。每任港督到任不久,总要到东深供水工程去拜会一番。《总理拍板东江解港水荒》,2011年10月21日香港《文汇报》。香港水务署官员多次视察东深工程,香港环保组织“地球之友”也一再举办“饮水思源·东江行”等活动。东深工程向香港供水是“政治水”也是“经济水”,关乎香港的稳定与繁荣大局。这和内地向香港供电、供应鲜活物资等“挺港”措施都是一脉相承的。
第二,东深工程向香港供水体现了香港与内地尤其是珠三角地区密不可分的血脉联系。“供水香港是东深供水工程的第一个任务”,广东省东江—深圳供水工程管理局编:《东江—深圳供水工程志》,广东省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页。珠三角地区人民为保证优先向港供水做出了历史贡献。1963年前后,受旱灾所困的不止于香港市民。从1962年9月起至1963年6月7日止,宝安全县无雨,造成水田龟裂,河流干涸,受旱水田33万亩,当年粮食减产73万担。《宝安县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2页。而中国政府为照顾香港、九龙居民的用水困难,花费3584万元,兴建东深工程为香港、九龙供水。此外,在香港经济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东深工程向香港供水保持低水价13年不变。内地向香港供水,是“象征性地按每立方米01块钱计费,这种远低于成本的收费,使东深供水局成为需要财政补贴的事业性单位”。《关于东江—深圳供水工程情况的报告(1994年3月22日)》,中国水利年鉴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水利年鉴1995》,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6年版,第53页。低价水费一直持续到1977年。为确保供水水质,广东省从20世纪90年代起,陆续出台《东江水系水质保护条例》、《东深供水工程管理办法》、《东深供水工程水质保护规定》等保护性法例。内地尤其是珠三角地区为香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而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也为香港的繁荣提供了机遇。从东深工程到港珠澳大桥,再到深圳前海的发展都体现了香港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生动画面。
第三,东深工程向香港供水体现了中央始终是从有利于香港和国家发展的两个大局来处理香港问题和香港工作的。不论是“长期打算、充分的利用”还是“一国两制”方针都不是权宜之计,都是为了香港的长期稳定与繁荣,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整体利益。中国领导人在涉港问题上的高瞻远瞩和大局观念还是受到两地人民的赞扬和肯定。在“一国两制”方针的正确贯彻下,在中央和祖国内地的全力支持下,东深工程必定会继续发挥及其重要的作用,内地与香港的联系必定越来也紧密,祖国和香港的明天一定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