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2015〕75号):通过海绵城市建设,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拥有非常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水弹性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海绵城市六大要素
渗——由于城市下垫面过硬,到处都是水泥,改变了原有自然生态和水文特征,因此,要加强自然的渗透,把渗透放在第一位。可避免地表径流,减少从水泥地面、路面汇集到管网里,同时,涵养地下水,补充地下水的不足,还能通过土壤净化水质,改善城市微气候。渗透雨水方法多样,主要是改变各种路面、地面铺装材料,改造屋顶绿化,调整绿地竖向,从源头将雨水留下来然后“渗”下去。
蓄——即把雨水留下来,要尊重自然的地形地貌,使降雨得到自然散落。现在人工建设破坏了自然地形地貌后,短时间内水汇集到一个地方,就形成了内涝。所以要把降雨蓄起来,以达到调蓄和错峰。而当下海绵城市蓄水环节没固定的标准和要求,地下蓄水样式多样,总体常用形式有两种:地下蓄水池、塑料模块蓄水。
滞——其最大的作用是延缓短时间内形成的雨水径流量。通过微地形调节,让雨水慢慢地汇集到一个地方,用时间换空间。通过“滞”,可以延缓形成径流的高峰。具体形式总结为三种:雨水花园、生态滞留池、渗透池、人工湿地。
净——通过土壤渗透、植被、绿地系统、水体等对水质产生净化作用。雨水净化系统根据区域环境不同大体分为三类:居住区雨水收集净化、工业区雨水收集净化、市政公共区域雨水收集净化。根据这个三种区域环境可设置不一样的雨水净化环节,而现阶段较为熟悉的净化过程分为三个环节:土壤渗滤净化、人工湿地净化、生物处理。
用——在经过土壤渗滤净化、人工湿地净化、生物处理多层净化之后的雨水要尽可能被利用,不管是丰水地区还是缺水地区,都应加强对雨水资源的利用。不仅能缓解洪涝灾害,收集的水资源还能够直接进行利用,如将停车场上面的雨水收集净化后用于洗车等。我们该通过“渗”涵养,通过“蓄”把水留在原地,再通过净化把水“用”在原地。
排——利用城市竖向与工程设施相结合,排水防涝设施与天然水系河道相结合,地面排水与地下雨水管渠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一般排放和超标雨水的排放,避免内涝等灾害。经过雨水花园、生态滞留区、渗透池净化之后蓄起来的雨水一部分用于绿化灌溉、日常生活,一部分经过渗透补给地下水,多余的部分就经市政管网排进河流。不仅降低了雨水峰值过高时出现积水的几率,也减少了第一时间对水源的直接污染。为何需要建设海绵城市?
据国家防总统计,过去三年内我国超过360个城市遭遇内涝,直接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目前,“逢雨必涝”慢慢的变成了我国城市重大灾害之一。随着我们国家城市化加快速度进行发展造成的“热岛效应”和“混浊岛效应”增强,城市暴雨现象频率持续不断的增加;城市存在大量的硬质铺装,如柏油路、水泥路面,降雨时水渗透性不好;储水体较少,无法滞纳短期飞速增加的雨水。目前国内许多城市排水管网设计标准普遍较低,有的地方排水设施不健全、不完善,排水系统建设滞后;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自然水体破坏严重,变为城市建设用地后,水面率普遍降低,给城市排水造成径流量增加、调蓄能力变弱的双重压力,这是近年来城市内涝频繁发生的重要原因。据住房城乡建设部统计,全国657个城市中有300多个属于联合国人居环境署评价标准中的“严重缺水”和“缺水”城市。其中大部分位于我国温带、亚热带季风区,因此在雨季往往存在降雨集中导致的城市内涝现象。当前我国99%以上的城市属于雨水集中快排模式,天然降水对城市干旱现象的缓解非常有限。管网改造成本高,施工难度大,费效比低。尽管很多城市因设计标准低、排水设施建设滞后导致的因雨致涝的现象非常严重,但受制于城区管网线路复杂、改造体量大,资金需求度高而难以短时间内改善情况。我国大部分城市位于季风区,对于很多降水不充沛的地区,降雨多集中在很短的几个时点,为此进行全城范围的“外科手术式”的改造费效比不高,难以获得足够的支持。建设水弹性城市的意义
海绵城市建成后,能够有实际效果的减少雨水外排、净化雨水水质、促进雨水入渗,并充分的利用雨水资源,从而有效缓解目前城市突出的内涝灾害、雨水径流污染、水资源短缺等问题。不仅如此,对于城市居民而言,海绵城市通过城市植被、湿地、坑塘、溪流的保存与修复,可以显著增加城市绿地,减少城市热岛效应,调节城市小气候,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水弹性城市建设该如何落实?海绵城市建设不是一个部门一个单位就能完成的,需要全社会一起努力。政府是水弹性城市建设的责任主体,应统筹协调规划、国土、排水、道路、交通、园林等职能部门,充分的发挥城市总体设计的引领作用,因地制宜地确定水弹性城市的控制目标。同时,社会公众要做海绵城市建设的支持者、参与者,比如,在宅前屋后建设各类雨水花园、绿色阳台、微型湿地、屋顶菜园。海绵城市优点突出,雨水利用率提高三倍
海绵城市主要有五大好处。通过低影响开发模式防治内涝,可以轻松又有效地减少进入排水管网的雨水总量、单位时间内的雨水径流量。1、减轻排水管网压力,减少扩建排水管网的巨额投资。2、能增加雨水下渗量,渗量,减少城市地面沉降现象,缓解地面塌陷现象,强化城市自然水系的循环,解决城市缺水难题。3、海绵城市依托海绵体调节给排水,大幅度减少了新建设排水管道和钢筋混凝土水池的工程量。4、调蓄设施又往往与城市既有的绿地、园林、景观水体相结合,“净增成本”比较低;5、能大幅度减少水环境污染治理费用,降低城市内涝造成的巨额损失。雨博士与海绵城市建设
雨博士积极做出响应政府建设生态水弹性城市号召,先后研发了水弹性城市建设工程、雨水收集系统、园林景观绿化工程项目施工、市政道路建设工程项目施工、市政雨污水管道分流改造工程项目施工、市政绿化工程项目施工及弱电工程系统施工,并相继投入市场应用,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被大范围的应用于城市居住小区、绿化广场、学校院校、市政设施、体育场馆、城市绿道、露天停车场等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