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做功 水润城兴——甘肃平凉创新探索黄土高原湿陷性黄土地区水弹性城市建设观察

2024-03-24 19:45 工业建筑

自然做功 水润城兴——甘肃平凉创新探索黄土高原湿陷性黄土地区水弹性城市建设观察

项目简介:

  平凉,位于贺兰褶皱带以东、鄂尔多斯地台西缘南北脊梁的南段,属于国家“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的组成部分,也是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布局中陇东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的组成部分,是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生态位置至关重要。同时,平凉也是陕甘宁三省通衢要地、陕甘宁革命老区、关中平原城市群重要组成部分,素有“西出长安第一城”“陇上旱码头”之称。

  泾水奔流,绵延千里。1.1万平方公里的平凉大地,泾河、葫芦河一路涛歌,写就满目芳华。平凉市中心城区呈“两塬对峙、一水中流”的格局,东西狭长、西高东低,泾河穿城而过。自古以来就注重“山、水、城”和谐关系营造,形成了“南山跨城,多为山墅,而山谷诸水,北接泾流,为园囿、台榭、水磨”(明赵时春《平凉府志》)的山—水—城格局。

  平凉市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但受半干旱、半湿润大陆性气候的影响,这里的地表硬化面积较高,大雨易涝、旱涝急转,由此造成的水生态脆弱、水资源紧缺、水安全缺乏保障等问题,成为这座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一大瓶颈。破解城市发展难题,顺应自然排水规律,加快建设“会呼吸”、有韧性的海绵城市,势在必行。

  自2022年6月成功申报成为“十四五”第二批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以来,平凉市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战略机遇,秉持“良好生态环境就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理念,凝聚全市上下智慧,遵循“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建设思路,坚持以水润城、水城融合,全域谋划、系统施策、因地制宜、有序实施,深入推动水生态修复、水环境改善、水资源涵养、水安全保障,努力将平凉打造成山青水绿、岸线灵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之城、康养之城、幸福之城,塑造“泾水流深”城市名片。

  海绵城市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领域广、部门多、学科杂,且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平凉市怎么样才能做到系统化推进、精细化管理?

  “要解决这样一些问题,不能只盯住一个方面,而是要把它们有机结合起来,综合去考虑、全盘去谋划、统筹去解决。”平凉市多次召开会议,对海绵示范城市建设的推进机制、制度建设、项目建设、资金保障等工作进行专题研究部署、指导调度,研究建立了覆盖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的规划、建设、管理、运维长效机制。

  健全组织架构。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建立海绵城市“1+6+2”管理技术协同体系,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领导小组,下设有关部门牵头的6个平行工作组(办公室、规划管控组、水利生态组、项目技术组、资金保障组、督导考核组),构建“服务中心+咨询团队”技术保障体系。形成市区政府统筹、专业力量融合、部门联动协调的工作机制,逐渐增强水弹性城市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

  强化调度考核。领导小组“一办五组”定期联动,构建“市级分片包抓、区级专人驻点”“周检查、月调度、季通报、年考评”“技术咨询全流程审查”“1+3”水弹性城市建设调度保障机制。坚持把水弹性城市建设纳入政府目标考核体系,作为巡察和跟踪督办的重要内容统筹推进。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多次专题听取水弹性城市建设推进情况,调度部署重点工作,对规划编制、项目建设、绩效评价、问题整改等工作进行深入研究、督导调度。

  科学编制规划。深刻理解水弹性城市建设理念,将其贯穿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推动水弹性城市建设标准化、制度化、法治化。形成水弹性城市“2+1+N”规划管控体系,对照技术指标要求,编制水弹性城市专项规划和控制性详规,优化完善《平凉市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示范城市建设实施方案》,颁布实施中心城区《排水防涝专项规划》等涉水规划20余项,批复实施《中心城区暴雨强度公式》,构建系统完备的海绵城市规划管控体系。

  健全法规制度。形成海绵城市“1+5+N”法规制度体系,完成《平凉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条例》地方立法,出台规划建设、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等办法,制定海绵城市项目建设、竣工验收、运行维护等细则,为依法依规推进水弹性城市建设提供法治保障。

  坚持系统布局。经现场踏勘、多次对接、反复调整,制定了《平凉市系统化全域推进水弹性城市建设示范城市项目计划表(2022~2024年)》,谋划梳理示范期内实施项目7大类237个,明确责任单位、建设主体、融资渠道和进度要求。坚持统筹治理,打造精品海绵建设项目。按照“整体规划、样板先行、完善功能、提升品位”的思路,以精品示范工程建设推动城市设施改善、城市韧性提升。

  严格制定标准。形成水弹性城市“3+1+N”技术标准体系,制定平凉市水弹性城市建设《标准图集》《植物图谱》《验收及运维技术标准》3项,颁布《技术指南》1项,配套平凉市水弹性城市建设《设计文件技术审查要点》《海绵专篇审查要点》等制度文件10余项,确保设计有参数、施工有规范、验收有标准。

  加强过程管控。认线个关键环节”全过程管控体系,紧盯项目建设重点环节,从指标核发、可研批复、初设批复、专篇审查、图纸审查、过程监督、竣工验收、设施运维共8个环节进行重点监管,有效落实项目规划目标和指标,形成全过程技术闭环管控体系,将海绵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新建小区全面落实水弹性城市措施,老旧小区改造全面融入海绵城市元素,基础设施全部按照海绵城市标准建设。

  强抓运维管理。健全海绵城市运行维护机制,制定《平凉市海绵设施运行维护管理办法》《平凉市海绵城市建设工程项目施工验收及运行维护标准》等制度文件,有效规范水弹性城市运营维护管理工作,确保海绵设施能够充分的发挥功能。打造智慧管控平台,为建立应急指挥系统提供支撑。

  如今,一套具有平凉特色、各方高效协同的水弹性城市建设体系一步步成型,城市综合治理水准不断提升,大小“海绵”联动,一幅水清岸美、可持续发展的美丽图画正徐徐展开。

  海绵城市作为一种新的城市发展理念,适用于任何气候和土壤条件,旨在将城市建设成具有自然调节能力的“海绵体”,在城市中实现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生态保护。平凉市立足蓝绿空间格局、山水城塬自然本底,探索西北黄土高原湿陷性黄土地区海绵城市建设示范模式、指标体系、特色技术。

  探索建设示范模式,总结可借鉴经验。平凉市深入分析西北黄土高原湿陷性黄土地区城市本底特征,针对河谷城市的洪涝防治压力大、西北地区水资源匮乏、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等诸多问题,有效探索形成黄土高原河谷地区防洪排涝系统治理、西北水资源缺乏地区雨水资源化利用、黄土高原小流域水生态修复三种示范模式。

  构建特色指标体系,形成可复制做法。结合海绵城市建设相关要求和现状,构建以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径流污染控制率、内涝积水区段消除率、天然水域面积比例、可透水地面面积比例、雨水收集和利用率、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污水处理厂进水BOD(生化需氧量)平均浓度、黑臭水体消除比例为主要常规指标,以绿色岸线率、合流制溢流频率、雨水下渗量为特色指标的海绵城市建设管控指标体系。

  研究特色技术路径,打造可推广典型。平凉市聚焦不同类型项目和不同问题,创新研究出不同的技术路径,助力海绵示范城市建设。针对老旧小区,采用线性排水沟导流、植草沟、雨水花园等方式有序组织地表径流,研究形成居住社区海绵城市与景观融合“微改造”技术。针对大坡度道路,采用增强海绵设施吸水能力、种植耐冲刷植物、末端截流调蓄等方式,探索形成大坡度道路径流控制“微改造”技术。针对初期雨水泥沙夹带问题,采用多级过滤、截污挂篮、入渗井等方式,探索形成雨水截污渗滤等适用于本地的特色技术。

  为整合城市雨水资源、实现城市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海绵城市建设尤其要坚持系统观念,用系统论的方法分析问题。平凉市坚持结合自身实际,在多方调研、全面论证的基础上,以问题为导向,系统分析、全域谋划,让“海绵+”理念落地生根。

  将海绵城市建设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相结合。坚持问题导向,紧盯短板弱项,实施黄河流域平凉市泾河干流综合治理项目一期工程,从根本上解决了泾河河道淤积、防洪能力不足、水生态环境薄弱、服务功能不完善等问题。从构建城市生态格局出发,对受到破坏的水生态进行修复,让城市水系等“海绵体”发挥功能,进一步提升城市水生态、水环境、水安全。

  将海绵城市建设与城市更新相结合。在开展城市更新行动中充分践行海绵城市建设理念,让城市更具韵味、更有品质、更加宜居。对天馨南路、天通路、丰收路等28条城市道路进行海绵化升级改造,建设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等海绵设施;在平凉职业技术学院、新河湾小区等项目的改造过程中兼顾源头减排和雨水利用……多处积水隐患点得到有效治理,城市应对风险的“弹性”和“韧性”增强,一幅“自然、生态、绿色治水”的美好图景正在加速实现。

  将海绵城市与固沟保塬和生态修复相结合。把海绵城市建设与“护山、固塬、治水、润城”一体统筹、融合推进,实施城区面山护沟保塬综合治理示范工程,对一些危险的山体、塬面进行削坡处理,选用本地适生的树种进行绿化。与此同时,在城市周边沟道修筑拦沙坎、种植防护林、建设生态湿地,达到“固沟保塬、治河润城”目的。

  将海绵城市与绿色建材产业链相结合。平凉市坚持培育海绵产业,引进专业技术团队成立海绵建材研发基地,孵化5户链上企业,推动45项专利技术加速转化,海绵产品实现批量生产。

  “海绵+”理念让城市品质得到不断的提高,实现“净化”快人一步、“积存”收放自如,生态宜居城市魅力进一步彰显,美丽平凉生态底色愈发鲜亮。

  平凉市立足构建良好的山水城关系,为水留空间、找出路。昔日的雨水“包袱”,逐渐变成“解渴”的财富。从老旧小区到公园绿地、从城市道路到河系治理,一批能吸水、蓄水、渗水、净水的“海绵体”正在构筑全新绿色空间,成为平凉市的“破题之作”。截至目前,水弹性城市建设项目开工169个,建成93个、正在实施76个,打造了一批连点成线、串联成片的海绵示范片区,可透水地面面积比例达到41.04%,不断提升城市韧性,实现年雨水资源化利用量13.02万立方米,达标面积占建成区面积比例由26.74%提高到42.71%。打造一批可展示、可复制、可示范的典型项目,为黄土地区、河谷城市水弹性城市建设提供可借鉴、可参考的建设模式。

  以海绵型水系建设为支撑,实施泾河干流综合治理,鸭儿沟、纸坊沟小流域生态修复等项目,从区域、流域入手,水岸共治,修复水生态,河畅水清、岸绿水美、开放共享的生态格局雏形初现。

  以道路广场建设为重点,通过实施泾河大道、崆峒大道改造工程和天通路、华明路建设项目等一批海绵型道路工程,全面落实海绵理念,增强雨水消纳滞蓄能力,消减径流污染,将城市道路从雨水问题重要“易发地”转变为首要“解决地”。

  以居住社区和老旧小区改造为突破,通过实施新北嘉园、世纪花园B区等一批居住社区和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尊重群众意愿,探索针灸式、互动式改造模式,把景观绿化、自然置石与雨水花园等水弹性城市设施有机融合,着力解决小区内涝积水、绿化档次偏低等痛点顽疾,让居民切身体会到水弹性城市建设对居住环境的改变。

  以管网泵站建设为基础,实施雨污水分流改造、老旧管网改造工程,新建雨水管网37.2公里、排查与修复雨水管网47.1公里,打通城市排水管网系统,减轻因雨水管网排放不畅造成的瓶颈问题。形成“八沟一河”、城市主干道、绿地系统、调蓄系统与管网系统相结合的“南北为主、东西为辅”大小微排水系统。

  以公园绿地建设为关键,充分利用腾退土地、闲置绿地、小区周边边角地,新建、改造口袋公园19个,将分散绿块打造成一片片会呼吸的“海绵体”,消纳滞蓄周边雨水,削减径流污染,解决雨水超标排放问题。实施体育运动公园、活力公园、东湖公园、龙隐公园等海绵型公园绿地项目,有效提升公园绿地调蓄和净化功能。生态体育健身公园里绿草如茵、繁花盛开,在这里,一个个隐匿在草丛中的雨水收集池收集道路、绿地等未能消纳的雨水,用于绿植养护和道路浇洒。在公园引入林丛、栈道、廊桥和亭台,用最少干预打造“区域海绵体”,让公园成为市民亲近生态的好去处,就近体验到生态、活力、智慧的海绵公园魅力,一个个海绵公园让“诗与远方”触手可及,推窗见绿、出门见园成为城市生活新常态。

  平凉市还将水弹性城市理念搬进了学校。将一块块看不见的大“海绵”植入校园,解决积水滞留问题的同时,让校园景观大提升、环境更优美。走进新河湾小学,满眼的绿化带里,一朵朵花儿迎风招展,校园里的路面、楼面雨落管都是经过海绵化处理的,透水塑胶道路两旁设有植草沟、下沉式绿地等生物滞留设施,收集硬化部分不能下渗的径流雨水,海绵型校园的“不积水”效果在下雨天得到了充分验证,也在孩子幼小的心灵种下“海绵”的种子。

  今日之平凉,抬头,是悦目的平凉蓝;俯身,是心醉的柳湖碧;环顾,是赏心的生态绿。跋山涉水,步履不停;山高水长,映照水弹性城市建设的初心。从河流水系到公园绿地、从城市主干路到街头巷尾、从公共建筑到居住区域,平凉市用水弹性城市这支笔,生动描绘“生态美市”底色。“水弹性城市”已经从一个陌生的词语,渐渐融入平凉市建设发展的方方面面,悄然改变着平凉人的生活。

  在甘肃省水弹性城市建设“先行探索者”的道路上,平凉市将继续秉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坚持不懈推进水弹性城市系统化、常态化建设,积极构建人、水、城和谐共生的“平凉样板”,为全国水弹性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不断提供“平凉智慧”。

  平凉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供稿,平凉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平凉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服务中心供图

  《中国纪律处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是认定违纪、对违纪党员和党组织作出党的纪律处理的根本法规,是党的纪律处分工作的基本依据,是维护党的纪律的有力武器,是每个党组织和党员都一定要遵守的行为规范。

  在3月9日举行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民生主题记者会上,住房城乡建设部部长倪虹说,要完善“市场+保障”的住房供应体系,政府保障基本住房需求、市场满足多层次多样化住房需求。

  近期,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园林部门全方位、精细化推进园林绿化春整工作,力争迅速恢复街路绿化景观效果和城市公园环境容貌,全面达到“净化、亮化、美化、序化”四化标准,助力全市社会经济发展,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品质,增强百姓幸福感、获得感和满足感。

  自2023年1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印发《全国城市供水文明行业标准》等7个文明行业标准以来,各地、各相关的单位在贯彻落实标准过程中,探索形成了一些好的做法和较为成熟的经验。为充分的发挥典型引路、示范带动作用,中国建设报社即日起面向各相关的单位征集这些优秀案例,旨在以业务实绩夯实文明基础,以文明导向引领业务进步,让文明行业标准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上一篇: 《平和县城排水设备建造工程》项目公示 下一篇: 海河流域年度蓄水超115亿方 完成防洪蓄水双丰收

COPYRIGHT (C) 2022 乐鱼体育全站(最新)官网登录-在线app登录地址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