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23 22:44 工业建筑
昨天,笔者走进鄞州下应街道天宫庄园,现代化设施大棚里栽培着香蕉、木瓜、桑葚、火龙果等,长势喜人。在一处生产基地,有条沟渠引起了笔者的好奇,与农田里常见的“三面光”沟渠不同,这条沟渠的左右两面用一块块方形的生态砖砌成,边上种植的菖蒲等挺水植物花繁叶茂。
市农业农村局农业环境首席专家王明湖介绍,这条沟渠于去年底建成投用,全名叫“农田氮磷生态拦截沟渠系统”。在我市,目前像这样的沟渠共有54条。
“这条沟看似不起眼,其实设有不少‘机关’,作用还真不小。”鄞州区农业农村局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站站长朱烈带着我们沿生态拦截沟往前走。在靠近沟渠末端的位置,笔者发现,里面安装了底泥捕获井、透水坝以及放置了活性炭的脱氮除磷模块。
朱烈说,生态砖和植物的作用是稳定沟边泥土,防止水土流失。底泥捕获井、透水坝大都设在沟的中间或末端。井的作用是让流下来的少部分泥土沉积下去,坝的功能是让水流速度慢下来,便于脱氮除磷模块最大限度吸附流失的氮磷。脱氮除磷模块的作用如同脱排油烟机里的过滤网,用久了可以取出来。
笔者看到,在生态拦截沟的尾部,装有小型节制阀,沟渠里的水通过阀门排入了西江河。
陪同采访的下应街道姚永如说,正常的情况下,节制阀是不开的,沟渠水在内部循环利用。碰到暴雨,沟渠水位高时,节制阀才会打开。在天宫庄园,生态拦截沟目前已建成3条,合计长度2192米,受益面积350余亩。通过低成本、低能耗的工程手段,将原有的排水沟改造成生态拦截沟,不仅有效控制了农业面源污染,也极大的提升了天宫庄园的整体环境。
姚永如说,西江河原来的水质接近五类。生态拦截沟发挥作用后,水质已稳定在四类,“我们的目标是达到三类水质”。
作为一项具有浙江辨识度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标志性成果,农田氮磷生态拦截沟渠系统采用建筑工程技术、生物技术和管理技术相结合的污染物阻控措施,在确保农田排水的基础上,实现氮磷拦截、景观提升和生态修复。相比简易土质排水沟渠和混凝土板型沟渠,生态沟渠表现出对农田径流水中氮磷元素明显的拦截作用。
2018年,我市响应省政府号召,开始全方面推进农田氮磷生态拦截沟渠系统建设。到去年底,全市累计建成生态拦截沟渠系统54条,总长度74.5公里,覆盖农田面积4.1万亩。今年将新建11条,总长度约37公里,覆盖农田面积1.1万余亩。
市农业农村绿色发展中心副主任吴愉萍表示,生态拦截沟渠系统建设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系统工程,编制规划,选择技术模式,沟渠选址、设计及后期的管护,每一个环节都不可或缺。
根据各地区不同的地域特征和农田建设需求,因地制宜选择正真适合的技术模式尤为关键。余姚市姚江菁江渡周边区域农田生态氮磷拦截沟渠系统兰江街道段工程,位于菁江渡断面上游区域,沟渠总长度5910米,覆盖农田面积2300余亩。工程包括建设或改造18条生态拦截沟以及生态塘、生态湿地等。结合姚江面源污染治理需求,工程采用封闭型“稻田+生态沟渠+生态塘+生态湿地”技术模式,治理面大、辐射面广,目标直指消除农田尾水氮磷,保护水环境,修复农田生态,构建区域性美丽田园ECO,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2020年,浙江省生态与能源总站在嘉兴、湖州、杭州、绍兴和金华,各选取一条生态拦截沟渠系统实施水质监测。结果显示,水体中化学需氧量(COD)的平均去除率为30.78%,总磷的平均去除率为29.14%,总氮的平均去除率为23.77%,氨氮的平均去除率为22.76%。
从宁波来看,全市目前已建成的生态拦截沟渠覆盖了4.1万亩农田,治理区域农田排水得到一定效果净化,农业面源污染氮磷向河道排放减少,河道周边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河道砌石,新建拦河坎、生态浮岛,安装沉泥和反硝化除磷装置……全长1009米的宁海胡陈乡梅山村农田氮磷生态拦截沟渠系统,地处胡陈乡山洋畈粮食生产功能区,农田覆盖面积650亩。宁海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副站长刘荣杰说,该系统主要是通过工程和生物等措施,对农田流失的氮磷进行拦截、吸附、沉淀、降解,有效治理水体富营养化。
“之前沟渠里杂草丛生,水体化肥农药污染较为严重。”胡陈乡相关负责人说,生态拦截沟渠建成后,水体变得洁净,农业面源污染得到一定效果控制。
在沟渠建设过程中,我市注重将生态修复与景观设计紧密结合,像景点一样去规划建设,沟渠内种植的蒲草、荷花、美人蕉等生态植物,有效提升了农田的“颜值”。一条沟渠就是一条风景带,勾勒出美丽田园风光。
在梅山村生态沟渠边,水面上摇曳的菖蒲、沟壁上种植的三叶草、沟底飘动的水草和间隔分布的拦截坝相映成趣。梅山村党支部书记杨其斌欣喜地说,农田氮磷生态拦截沟渠系统通过景观设计,设置游步道以及便民设施,同打造美丽乡村、农村人居环境整改治理提升等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原来的“臭水沟”变成了景观带。
吴愉萍认为,应用农田氮磷生态拦截沟渠系统技术,对现有农田沟渠进行生态化设计和改造,自然消纳农业面源污染,实现农田系统绿色生态化和可持续发展,并有效保护农田生物多样性,也契合国家倡导的低碳循环发展理念。
农田氮磷生态拦截沟渠系统,慢慢的变成了我市农业绿色发展技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市农业面源污染末端治理的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实践可行的集成化技术措施与工具,在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明确拦截具体效果,以更有说服力的数据助力生态拦截沟渠推广,宁波市农业农村绿色发展中心与浙江省生态拦截沟领域专家吴卫红教授团队合作,启动典型农田氮磷生态拦截沟渠系统效果评价试点工作,并选定典型农田氮磷生态拦截沟渠系统作为本次效果评价试点工作目标。据了解,试点将对沟渠水土进行加密检测分析,监测周期为1年,监测300个以上样品,并结合沟渠背景资料调研和植生系统配置研究等措施,最终形成宁波市典型农田氮磷生态拦截沟渠系统效果评价工作报告。
王明湖说,这项工作将对推进我市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带来积极意义,也为农业绿色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决策依据。
据介绍,“十四五”期间,我市每年新建的生态拦截沟渠系统预计在11条以上。
在规划建设上,我市将积极地推进流域性、区域性生态拦截沟渠系统网络化建设,力求全覆盖。从选址、规划、建设等各环节加强完善建设内容、标准和规范,做到科学选址、统筹规划、高标准建设,逐步实现农田尾水氮磷治理由减排向洁净排放转变。推进流域性、区域性治理,进一步发挥生态拦截沟渠系统连片成网的示范效果。
以集成创新技术组织高标准生态拦截沟渠系统建设。针对本地农田尾水氮磷排放的明显问题,加强先进实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施的集成,推进农艺、生物、工程等综合措施的配套。尤其要充分的利用原有排水沟渠、废弃鱼塘和断头浜等,探索建设规模大畈(片)区域性循环沟渠系统,盘活沟-渠-塘-河-湿地水系,实现农田面源污染梯度净化、循环净化。集成“沟、渠、塘、湿”生态功能,早日实现农业用水局部自循环和污染拦截,打造流域农业污水“零直排区”。
提升已建生态拦截沟渠系统的示范效应。生态拦截沟渠系统“三分建、七分管”,我市将切实加强系统运维,落实管护主体,明确运维职责,制订管护制度,落实运维资金,建立日常管护登记制度,促进系统长效运维;切实强化生态沟渠系统现场指导,开展设施维护、水质监测与拦截效果评估,因缺补缺,逐渐完备已建沟渠系统的功能,提升生态拦截沟渠系统的示范引领性。
上一篇: 19世纪俄国只有部分城市直到最近才建成合理的排水系统 下一篇: 海河流域年度蓄水超115亿方 完成防洪蓄水双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