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教师节给排水(环境)领域教学名师及省级教学团队介绍

2024-01-28 06:23 乐鱼体育最新登录地址

感恩·教师节给排水(环境)领域教学名师及省级教学团队介绍

项目简介:

  1985年,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建立教师节的议案,会议决定将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教师节。1985年9月10日,是中国第一个教师节。2017年9月10日是第三十三个教师节,教诲如春风,师恩深似海,祝老师节日快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副校长。工学博士、教授、博导,市政设施建设工程学科带头人和环境工程国家重点学科方向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和领域包括:水资源保护理论与技术、水源水质改善理论与技术、水环境修复、水质预测预警、城市供水系统的模拟与优化等。为宝钢优秀教师奖、陕西省首届高校教学名师奖、国家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全国模范教师。近年来主持完成了国家863重大科学技术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等十多项重要研究课题。在国内外期刊及学术会议上共计发表论文160余篇,作为主编或副主编出版的专(译)著有《河流中重金属迁移转化数学模型》、《分散式污水处理和再利用》、《安全饮用水保障技术》等,参加编写3部专著。主编有《水文学》、《水工艺设备基础》等全国统编教材。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项,授权专利4项。获国家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陕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建设部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陕西省第二届青年科技奖、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青年科技奖等十多项省部级奖励。

  华东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教授。1978-1982年同济大学学习,取得给水排水工程学士学位。2003年,荣获华东交通大学一级优秀主讲教师;2004年,荣获江西省教育厅第二届省级奖学名师奖;2004年,被中国科教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授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主讲课程:《给水排水管道工程》《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主持了江西省教改课题“《管道工程》课程教改和建设”, 其成果获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主持并完成了 “芦苇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研究”、 “华东交通大学水环境评价及水污染治理研究”等科研项目;当前主持并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十余项研究。在《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中国给水排水》、《环境工程》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了30余篇学术论文,在市政设施建设工程、水污染控制工程等方面的科学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苏州科技大学副校长。工学博士、教授,长时间坚持开展科学研究,先后主持或负责承担国家科技部十五重大水专项(863)课题、国家科技部十一五重大水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十五重大专项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省部级科研10多项,获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60 余篇,其中 SCI 、EI 摘录多篇;出版专著、教材 6 部。积极开展与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合作交流,为苏州大市水环境治理、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和生态城市建设中积极出谋划策,与企业的污染治理、科技开发紧密合作,积极开展企业的合作交流和基地建设,先后建立了30余个教学和科研合作基地,为地方的环境保护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先后被聘为省科技咨询专家库及高级职称评审组成员,苏州市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委员,苏州市人民政府太湖污染防治及阳澄湖水质保护专家组成员、苏州市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委员,江苏省给水排水专业委员会委员。

  原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西北水资源与环境生态重点实验室主任、陕西省省环境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环境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1984年西建大硕士研究生毕业,1992年获日本北海道大学博士学位。长期从事水处理领域的科研教学工作,先后主持国家水专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重大国际合作项目2项、面上项目3项,国家科技攻关西部重大专项科研项目、863计划项目各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十余项,国际合作项目4项。发表的200余篇论文中有50多篇被SCI收录。出版著作5部,获4项国家专利。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陕西高校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先后获得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省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省先进工作者、省建设科技先进个人、省师德标兵、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优秀环境科技工作人员、省教学名师等荣誉。

  现任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曾任桂林理工大学党委书记、校长。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广西高校教学名师,广西优秀专家。兼任全国高等学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教育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评估委员会委员,广西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2001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设施建设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担任广西环境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是自治区级重点学科(市政设施建设工程)学术带头人,国家级精品课程《水污染控制工程》、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水污染控制技术》、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水污染控制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水污染控制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特色专业“环境工程专业”、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入选专业“环境工程专业”、国家级教学团队“水污染控制工程教学团队”和自治区级教学团队“给水排水工程教学团队”等的负责人;先后主持和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国家重大科学技术专项等各类课题10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20多篇,其中被SCI、EI引用20多篇;主编出版专著5部;获授权专利10项;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

  济南大学教授,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教学名师,山东省三八红旗手,济南大学市政设施建设工程、环境工程学科硕士生导师,任济南市饮用水安全研究会常务理事、济南市土木建筑学会常务理事、济南市土木建筑学会绿色建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专家委员会委员、山东省卫生厅涉水产品评审专家、济南市自主创新产业重大专项评审专家、山东省土木工程学会教育委员会理事、山东省建筑学会教育委员会理事。

  于衍真教授长期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任国家精品课程、山东省精品课程--《水力学》课程负责人,山东省省级教学团队--《水力学》课程教学团队负责人,山东省品牌专业--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负责人。曾荣获山东省级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及市级科研奖励十多项,获得授权的国家发明专利9项、实用新型专利10项;在《Bioresource Technology 》、《中国给水排水》等国内、外公开出版的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近20篇学术论文被SCI、EI、ISTP收录。

  兰州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主任,全国模范教师,国家863项目专家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同行评议专家,现任甘肃省化学会理事,中国化学会应用化学专业委员会水处理化学学科组成员,甘肃省高校教学名师,铁道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研究方向:水处理物理化学方法,污染控制化学。

  常青教授的英文著作《Colloid and Interface Chemistry for Water Quality Control》由国际著名出版商Elsevi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于2016年出版。常青教授长期从事胶体与界面化学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该书正是常青教授四十多年教学的总结和升华之作。全书共11章,264页,插图152幅。书中系统深入地阐述了与水处理有关的胶体与界面化学的基础原理及近年来的进展,包括胶体化学的简史与基本概念、扩散与布朗运动、沉降、渗透压、光学性质、流变性质、电学性质等,界面化学中的液体的表面、溶液的表面、固体的表面等,以及乳状液、泡沫和凝胶等粗分散体系。该书的出版不仅是常青教授教学和科学研究的结晶,也表明兰州交通大学在该领域的教学和学术水平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作为一本具有国际化水平的教材,该书也是兰州交大给水排水科学与工程和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成果.

  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际水协会(IWA)会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委员、中国发明协会委员、黑龙江省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黑龙江省国际咨询专家组委员黑龙江省环境保护咨询专家组委员。学术专长:市政设施建设工程;研究方向:污水处理新技术新工艺研究、污水生物处理理论与应用技术探讨研究、高浓度有机废污水处理及污泥减量技术探讨研究、水体生态修复再生机理研究、城市水资源利用研究。

  华东交通大学教授。1985-1989在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取得环境工程学士学位,1989-1992在同济大学取得环境工程硕士学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江西省重大科学技术招标项目、江西省高校科技落地计划项目、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科技厅、江西省水利厅、环保厅科技计划项目及企业委托项目等50余项,获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4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主持研究成果获江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1项、江西省高校科技成果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宜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主持完成江西省教学改革研究课题6项,研究成果获江西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江西省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1项。

  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市政设施建设工程学科带头人。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广东省教学名师,十五全国建设科学技术进步先进个人,广州市优秀专家。国家特色专业、广东省名牌专业《给水排水工程专业》负责人,国家精品课程《水质工程学》负责人,广州市教学团队《水处理系列课程教学团队》负责人。全国高等学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建设领域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专家组成员、全国高等学校土建学科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教育评估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城市给水排水委员会委员、中国环境工程学会水环境分会常务理事、建设部安全饮用水工程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广州市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专家、《中国给水排水》、《广州大学学报》等杂志编委。高校教龄34年,指导过硕士生29人,博士生5人。主讲课程:主讲本科生课程《水质工程学》、《泵与泵站》,校精品通识类课程《水文化与健康水循环》、学院平台课程《土木工程概论》;主讲研究生课程《高等水处理理论与技术》、《现代给水处理工艺理论》、《饮用水深度处理技术》。

  博士,教授,现为沈阳建筑大学市政工程学院市政工程系主任,辽宁省优秀教师,教育部高等学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级特色专业给水排水工程专业负责人。已出版著作、教材28部,其中主编18部。在《中国给水排水》、《给水排水》、《环境工程》、《工业水处理》、《环境工程学报》、《安全与环境学报》等30余种杂志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EI、SCI 收录50余篇,核心期刊100余篇。科研教研项目获市级以上奖励20余项,其中获辽宁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4项;获建设部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3项;获沈阳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3项;获辽宁省教委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获阜新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获朝阳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获营口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获辽宁省教育科研成果三等奖3项,获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

  东南大学环境工程、市政设施建设工程专业首批博士生指导教师。1993年和1999年两度作为国家公派高级访问学者赴日本早稻田大学及建设省水处理研究所访问研究。多年来,先后承担并完成了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10多项省、市级课题和多项横向委托课题的研究和开发,在国际权威期刊及国内重点核心期刊发表论文60多篇,出版教材、译著3本,教学、教材、科研获国家、省市级成果奖5项,申报国家发明专利两项。现为国际水质学会、美国科学促进会(Science)国际会员、美国纽约科学院成员、日本土木学会及我国国家和省、市环境科学学会会员,并兼任部分学术职务。

  重庆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城镇排水工程与污水处理、次级河流污染治理与水体修复、污泥处理处置与资源化。全国高等学校给水排水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排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高等学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评估委员会委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卓越工程师计划”给水排水工程专业专家组委员,《中国给水排水》编委。

  济南大学教授,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教学名师,山东省三八红旗手,济南大学市政设施建设工程、环境工程学科硕士生导师,任济南市饮用水安全研究会常务理事、济南市土木建筑学会常务理事、济南市土木建筑学会绿色建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专家委员会委员、山东省卫生厅涉水产品评审专家、济南市自主创新产业重大专项评审专家、山东省土木工程学会教育委员会理事、山东省建筑学会教育委员会理事。

  于衍真教授长期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任国家精品课程、山东省精品课程--《水力学》课程负责人,山东省省级教学团队--《水力学》课程教学团队负责人,山东省品牌专业--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负责人。曾荣获山东省级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及市级科研奖励十多项,获得授权的国家发明专利9项、实用新型专利10项;在《Bioresource Technology 》、《中国给水排水》等国内、外公开出版的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近20篇学术论文被SCI、EI、ISTP收录。

  中国工程院院士,市政设施建设工程专家, 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给排水处理技术,包括地下水除铁除锰技术、高浊度水处理技术,高锰酸盐饮用水除污染技术、流动电流混凝控制技术等。曾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人员等荣誉称号,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余项。长期从事水处理技术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开发的“接触催化除铁工艺”和“曝气接触氧化法除锰工艺”,在国内大量推广,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78)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85);在国内最早开展对高浊度水处理技术的系统研究;在水的过滤技术方面也有很多研究成果;研究成功高锰酸钾及其复合剂助凝和除污染、单因子混凝控制等高新技术,不仅获得重大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且使中国多项水处理技术在国际上处于领头羊,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02)和三等奖(1996)各一项,国家级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995)一项。此外,还获多项省、部级奖。发表论文近200篇,学术专著5部。

  华东交通大学教授。1985-1989在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取得环境工程学士学位,1989-1992在同济大学取得环境工程硕士学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江西省重大科学技术招标项目、江西省高校科技落地计划项目、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科技厅、江西省水利厅、环保厅科技计划项目及企业委托项目等50余项,获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4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主持研究成果获江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1项、江西省高校科技成果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宜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主持完成江西省教学改革研究课题6项,研究成果获江西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江西省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1项。

  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市政设施建设工程学科带头人。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广东省教学名师,十五全国建设科学技术进步先进个人,广州市优秀专家。国家特色专业、广东省名牌专业《给水排水工程专业》负责人,国家精品课程《水质工程学》负责人,广州市教学团队《水处理系列课程教学团队》负责人。全国高等学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建设领域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专家组成员、全国高等学校土建学科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教育评估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城市给水排水委员会委员、中国环境工程学会水环境分会常务理事、建设部安全饮用水工程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广州市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专家、《中国给水排水》、《广州大学学报》等杂志编委。高校教龄34年,指导过硕士生29人,博士生5人。主讲课程:主讲本科生课程《水质工程学》、《泵与泵站》,校精品通识类课程《水文化与健康水循环》、学院平台课程《土木工程概论》;主讲研究生课程《高等水处理理论与技术》、《现代给水处理工艺理论》、《饮用水深度处理技术》。

  博士,教授,现为沈阳建筑大学市政工程学院市政工程系主任,辽宁省优秀教师,教育部高等学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级特色专业给水排水工程专业负责人。已出版著作、教材28部,其中主编18部。在《中国给水排水》、《给水排水》、《环境工程》、《工业水处理》、《环境工程学报》、《安全与环境学报》等30余种杂志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EI、SCI 收录50余篇,核心期刊100余篇。科研教研项目获市级以上奖励20余项,其中获辽宁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4项;获建设部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3项;获沈阳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3项;获辽宁省教委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获阜新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获朝阳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获营口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获辽宁省教育科研成果三等奖3项,获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

  教授,平顶山市学术与技术带头人,1988年分配到河南城建学院工作至今。一直从事化学、环境工程专业的教学及科研工作,1999年被选拔为市跨世纪学术与技术带头人,2000年被评为河南省建设科技管理先进个人,2001年被评为市科学技术创新先进个人。先后担任了《普通化学》、《普通化学实验》、 《仪器分析》、《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大气污染控制》、《固态废料处理与处 置》等课程的讲授工作,并指导年轻教师教学与科研工作,教学效果良好,多次被评为先进教育工作者和先进教师。主持完成了《HP-Ⅱ型高能固体燃料-固体甲醇》课题,获国家著名重点高校及河南高校科技成果博览会金奖;主持完成了《废旧聚苯烯泡沫塑料制纸箱防潮油》课题获国家著名重点高校及河南省高校科技成果博览会优秀奖;主持完成了《铝矾土制备硫酸铝工艺研究》课题,获平顶山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了《多媒体大屏幕教育学生的方式研究》课题,获平顶山市科学技术进步二 等奖。

  现任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曾任桂林理工大学党委书记、校长。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广西高校教学名师,广西优秀专家。兼任全国高等学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教育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评估委员会委员,广西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2001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设施建设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担任广西环境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是自治区级重点学科(市政设施建设工程)学术带头人,国家级精品课程《水污染控制工程》、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水污染控制技术》、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水污染控制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水污染控制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特色专业“环境工程专业”、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入选专业“环境工程专业”、国家级教学团队“水污染控制工程教学团队”和自治区级教学团队“给水排水工程教学团队”等的负责人;先后主持和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国家重大科学技术专项等各类课题10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20多篇,其中被SCI、EI引用20多篇;主编出版专著5部;获授权专利10项;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

  为了表彰既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又能长期从事基础课教学工作,注重教学改革与实践,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授,进而推动教授上讲台,全方面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教育部先后于2003、2006、2007、2008、2009、2011年组织了6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评选表彰工作。其中环保领域有6人入选,分别是左玉辉教授(第2届)、郝吉明院士(第2届)、宁平教授(第3届)、钱易院士(第3届)、彭永臻院士(第5届)、胡洪营教授(第6届)。

  左玉辉,男,1943年12月出生于湖南湘潭县,本科就读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硕士毕业于南京大学。现任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学科环境科学规划管理方向学科带头人,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教育部环境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2000年主持国家教育部新世纪教学改革工程重点资助项目“环境类专业基础理论建立与课程教学体系整体优化的研究”,提出环境规律新概念,对环境规律的基本内涵以及它与其它规律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科学概括,并据此构建环境科学2+4+X课程教学体系,编著《环境学》、《环境经济学》、《环境社会学》等。他主持建设的“环境学”被评为2005年国家级精品课程。2005年获宝钢优秀教师奖。2006年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名师。

  多年致力于江苏水系污染控制研究,提出清污两制、控源导流、尾水三线治理方案,开辟了控源减排、尾水归槽并举的流域水污染治理新道路,确保苏北地区饮水安全和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水质,为我国三河三湖治理提供了新思路、新策略、新经验,具有战略战术双重意义。

  郝吉明,1965.9-1970.3清华大学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本科毕业,1978.9 -1981.1清华大学核环境工程硕士毕业,获硕士学位,1981.1-1984.10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环境工程博士毕业,获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能源与环境、大气污染控制工程。主持全国酸沉降控制规划与对策研究,划定酸雨和二氧化硫控制区,被国务院采纳实施,为确定我国酸雨防治对策起到了主导作用。建立了城市机动车污染控制规划方法,推动我们国家机动车污染控制的进程。深入开展大气复合污染特征、成因及控制策略研究,发展了特大城市空气质量改善的理论与技术方法,推动我们国家区域性大气复合污染的联防联控。作为领衔专家,领导完成《第29届奥运会北京空气质量保障措施》,并获国务院批准。所获荣誉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2005),国家级教学名师(2006),绿色中国年度人物(2008),“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奖”荣誉称号(2011)。

  宁平,男,工学博士、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昆明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国家第三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云南省特聘教授,云南省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宁平教授先后主持国家863重点项目、国家发改委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40多个项目;发表科研论文300多篇;出版专著教材10余部;获省部级奖项1项、发明专利授权20余项、科技获奖7项……如此丰硕的成果,足以说明宁平在科研方面的卓越成就,尤其是黄磷尾气净化技术,目前在国际上属于领先水平,这项技术不仅在研究理论方面取得了质的突破,更被普遍的应用到实际当中,现已有四川川投化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宣威磷电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弥勒磷电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三家年产达8万吨的企业实施运用,该技术每年为企业创造过亿元的经济效益,以往多被随意排放,腐蚀性极强、又污染自然环境的废气,经过该技术处理后,让周边的环境得到一定效果的改善。

  钱易,1936年12月27日出生于江苏苏州,国学大师钱穆之女,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数十年来,致力于研究开发适合于中国国情的废污水处理技术,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及政策,以促进中国的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和水资源的可持续管理,近年来投入大量精力致力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曾任北京市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环境于资源保护委员会的副主任、全国科协副主席、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副主席、世界资源研究所的顾问委员会委员等职。

  彭永臻教授现任北京工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北京市污水脱氮除磷处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先后获得全国模范教师、国家教学名师、北京学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人员、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彭永臻教授于1981年作为我国首批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1993年破格晋升为教授,1996年评为博士生导师,2000年调入北京工业大学任教。入校以来,彭永臻教授一直在一线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是污水生物处理及其自动控制与智能控制、污水脱氮除磷的新工艺与新技术。先后获得了20余项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和优秀教学奖,这中间还包括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一等奖5项。他领导的教学团队于2007年被评为首批“国家级教学团队”,负责的《水质工程学》和主讲的《环境保护概论》先后获国家精品课程。撰写7本专著,其中3本获得国家科技学术著作出版基金。发表论文400余篇,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132篇。以唯一或第一发明人获授权发明专利89项(专利权或技术转让39项),指导的博士生中已有57人获博士学位,有2人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4人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

  胡洪营,1963年生,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环境系(现环境学院)主管教学副主任多年,现任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副院长。1988年—1994年在日本横滨国立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1994年—2000年在日本国立丰桥技术科学大学任助理教授和副教授,2000年入选清华大学“百人计划”,2008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10年获评北京市教学名师,2011年荣获“第六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长期从事再生水安全利用理论与技术、环境微生物和生物技术领域的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再生水水质安全评价与风险控制、再生水水质标准、再生水高级氧化处理技术、再生水安全消毒技术、污水再生处理与资源能源生产耦合技术(能源微藻培养与利用)、水环境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区域水资源循环利用系统与模式等。近年来,围绕再生水水质保障与安全利用这一核心目标,通过主持和承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及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课题、国家科技攻关计划课题等国家级科研项目,针对污水再生处理和再生水利用过程中的健康与生态风险产生机制、控制技术原理以及再生水生态毒性评价等开展了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提出了“水质生物风险与化学风险协调控制、污水再生处理工艺与再生水利用过程联合优化”、“区域水资源介循环利用模式”等污水再生利用安全保障技术路线,在该领域的研究不断深入。

  我国在建国前及建国初期采用当时的欧美高等教育学科体系,在高等教育中没有独立设置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有关的教学内容设在土木工程专业中。民国时期顾康乐曾在上海交通大学创办了市政设施建设工程专业,教授沟渠工程学、净水工程学等课程。民国时期的同济大学、清华大学等院校的土木工程专业开有给水工程、下水道工程等课程。1952年,中国的高等教育采用苏联模式,哈尔滨工业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院校几乎同时设置了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同济大学当时称之为上下水道专业,后1954年改称给排水专业;清华大学当时称之为给水及下水工程专业,后改名为给排水专业)。我国高等教育的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由此诞生。当时的给水排水工程专业隶属土木工程学科(现在也是)。1958年,全国有8所院校设有给水排水工程专业,这8所院校史称给排水的老八校。他们是哈尔滨工业大学、同济大学、清华大学、重庆建筑工程学院、湖南大学、天津大学、西安冶金建筑工程学院和兰州铁道学院。

  1998年,中国高等教育抛弃苏联模式,向西方国家学习。当时本科专业调整压缩,教育部计划将给水排水专业取消,合并分割到暖通(当时被改名为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环境工程等专业。后被保留。

  1998年至今,给水排水专业几易其名,在困境中挣扎,教材或文献中曾出现的名字有:水工业工程、水质科学与工程、城市水工程、水务工程、城市水环境工程等等。最新的名字是《给排水科学与工程》。该名称已然浮现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院校的本科招生简章上。

  给排水专业的最高领导机构是给排水专业指导委员会,该委员会第一位主任是张自杰先生、第二位是李圭白先生、第三位是崔福义先生(现任)。三位掌门均为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教授。

  2008年有134所高校开设给排水专业,毕业生8350人,招生6400人,在校生约3万人。2012年,全国开设给排水专业的院校已超越140所。

  曾任清华大学校长,环境保护部党组书记、部长。1981年9月清华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系学习,1986年7月毕业,获学士学位。1986年9月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攻读硕士学位,1988年10月赴英国布鲁耐尔大学生物化学系攻读博士学位,1989年7月英国帝国理工医学院土木系攻读博士学位, 1993年获博士学位。1992年12月英国帝国理工医学院博士后,1994年12月英国帝国理工医学院助理研究员。承担了多项国家重大专项、“973”攻关和省部级及国际合作项目,指导了20多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发表论文近140篇。

  江南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1984年获清华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学士学位;1986年、1990年先后获无锡轻工业学院发酵工程专业硕士、博士学位。长期从事发酵工程、食品生物技术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部省级(教育部、江苏省、中国石油与化学工业协会、中国轻工业联合会)自然科学、技术发明、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科学技术创新奖,中国专利奖金奖;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全国优秀教师、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

  曾任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在给排水方面有很深造诣,是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专家。研究方向包括:供水管网技术与管理、污水深度处理与再生利用工艺技术、食品制造业废水、轻工业废水、化学工业废水、规划、环境监视测定与评价、污泥处理设备、自控系统及软件、风机、金属制造业废水、养殖废水、垃圾渗滤液、自控模拟、过滤器材、材料、药剂、膜处理设备。历任同济大学环境工程学院院长,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兼任中国水工业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环境技术学会常务理事,教育部环境工程教学委员会副主任,上海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等职。长期从事城市水污染综合治理规划和处理技术探讨研究。承担上海黄浦江污染综合治理规划、常州市水污染控制规划、烟台市水污染治理规划、高效吸附生物处理工艺、MSBR除磷脱氮一体化工艺等多个国家科技攻关、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取得了创新性成果,获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一、二、三等奖10项,专利2项。

  曾任同济大学校长、城市污染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1953年同济大学上下水道专业毕业,1984年起任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劳动模范”,荣获1999年环保领域“地球奖” 。主持研究、设计国内外最大的东深源水生物预处理工程(400万m3/d),1998年12月起正式运行,工艺先进,运行稳定,效果良好,确保了香港供水水质;开发出“SY型优质饮用水生产技术及设备”,已在全国20多个省市推广应用;开发出除磷脱氮新工艺,可用于简易改造现有城市污水处理厂;领导上海市“苏州河综合治理工程专家委员会”取得明显成效;培养了70余名博士生、硕士生,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项,获9项专利,在国内发表论文近100篇。

  安徽建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安徽省拔尖人才,省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享受省政府津贴。1989年获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硕士学位,2005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学博士学位。2006年—2007年于美国莱斯大学从事访问与博士后研究工作。黄显怀教授一直从事市政与环境工程理论与技术探讨研究工作,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优秀青年科技基金、安徽省“十五”科技攻关重点项目等纵向课题5项,参加美国水回用局科研基金项目1项。主要科研成果有:“完全混合水解酸化预处理工艺提高城市污水处理效率研究” 2004年获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合成洗涤剂生产废污水处理技术探讨研究”2003年获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高速过滤器国产化关键技术探讨研究”1992年获国务院重大装备项目三等奖。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SCI、EI、ISTP收录13篇。申报国家发明专利3项。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副校长。工学博士、教授、博导,市政设施建设工程学科带头人和环境工程国家重点学科方向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和领域包括:水资源保护理论与技术、水源水质改善理论与技术、水环境修复、水质预测预警、城市供水系统的模拟与优化等。为宝钢优秀教师奖、陕西省首届高校教学名师奖、国家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全国模范教师。近年来主持完成了国家863重大科学技术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等十多项重要研究课题。在国内外期刊及学术会议上共计发表论文160余篇,作为主编或副主编出版的专(译)著有《河流中重金属迁移转化数学模型》、《分散式污水处理和再利用》、《安全饮用水保障技术》等,参加编写3部专著。主编有《水文学》、《水工艺设备基础》等全国统编教材。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项,授权专利4项。获国家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陕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建设部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陕西省第二届青年科技奖、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青年科技奖等十多项省部级奖励。

  苏州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曾任苏州科技学院副校长。1981年毕业于重庆建筑大学(现重庆大学)城市建设学院給水排水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84年毕业于重庆建筑大学(现重庆大学)城市建设学院給水排水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1993年毕业于哈尔滨建筑大学(现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获工学博士学位。江苏省“333”、“青蓝工程”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培养人选,高等学校给水排水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国际水协会会员,建设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省环境工程专业专家库成员。获江苏省、建设部优秀教学成果奖等数项,主持并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江西理工大学副校长。工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江西省环境岩土与灾害控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位论文和江西省科技项目、江西省环境保护项目等方面的评审专家,江西理工大学市政设施建设工程学科领域负责人。主要研究领域为水处理技术和工业安全、环境污染控制技术及应用,先后主持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中国铝业有限公司委托的各类纵、横向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项目20多项,各类研究经费达400余万元;先后在《稀土》、《中国稀土学报》、《水处理技术》、《环境工程》等20多种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期刊及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等检索收录10余篇。出版《煤磨机噪声控制技术》专著1部和《水景与水景工程》等教材2部,申报国家发明专利2项。

  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城市水资源与 水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在生物制氢和工业废污水处理等应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省部级以上项目2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资助7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9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在国内外核心以上刊物上发表论文300余篇,专著和编著9部,获得发明专利19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已培养出博士后12名,博士35名,硕士60余名。

  苏州科技大学副校长。工学博士、教授,长时间坚持开展科学研究,先后主持或负责承担国家科技部十五重大水专项(863)课题、国家科技部十一五重大水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十五重大专项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省部级科研10多项,获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60 余篇,其中 SCI 、EI 摘录多篇;出版专著、教材 6 部。积极开展与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合作交流,为苏州大市水环境治理、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和生态城市建设中积极出谋划策,与企业的污染治理、科技开发紧密合作,积极开展企业的合作交流和基地建设,先后建立了30余个教学和科研合作基地,为地方的环境保护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先后被聘为省科技咨询专家库及高级职称评审组成员,苏州市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委员,苏州市人民政府太湖污染防治及阳澄湖水质保护专家组成员、苏州市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委员,江苏省给水排水专业委员会委员。

  原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西北水资源与环境生态重点实验室主任、陕西省省环境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环境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1984年西建大硕士研究生毕业,1992年获日本北海道大学博士学位。长期从事水处理领域的科研教学工作,先后主持国家水专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重大国际合作项目2项、面上项目3项,国家科技攻关西部重大专项科研项目、863计划项目各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十余项,国际合作项目4项。发表的200余篇论文中有50多篇被SCI收录。出版著作5部,获4项国家专利。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陕西高校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先后获得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省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省先进工作者、省建设科技先进个人、省师德标兵、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优秀环境科技工作人员、省教学名师等荣誉。

  曾任吉林建筑大学校长。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取得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市政设施建设工程硕士学位、日本早稻田大学工学博士学位,创建了吉林建筑大学的给水排水工程专业。主要是做水污染控制和污水资源化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曾参与主持完成20多项科研项目,发表180多篇学术论文。作为第一主持人完成科研项目5项,其中1项获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成果获国家专利。

  杨钦:曾任同济大学副校长。1936年毕业于浙江大学,1937年在密歇根大学获硕士学位。曾任广州市新自来水厂工程处工程师、中山大学教授、浙江大学教授、复旦大学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系主任、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53年任同济大学副教务长。长期从事给水排水工程的教学与科研,是同济大学市政设施建设工程博士点的创立者,我国计算机技术应用于给排水工程的开创者。在超静定结构力学、公共卫生学、复杂配水系统理论和实践方面成绩非常显著。是给排水专业经典本科教材《给水工程(上)》的主编。

  现任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曾任桂林理工大学党委书记、校长。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广西高校教学名师,广西优秀专家。兼任全国高等学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教育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评估委员会委员,广西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2001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设施建设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担任广西环境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是自治区级重点学科(市政设施建设工程)学术带头人,国家级精品课程《水污染控制工程》、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水污染控制技术》、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水污染控制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水污染控制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特色专业“环境工程专业”、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入选专业“环境工程专业”、国家级教学团队“水污染控制工程教学团队”和自治区级教学团队“给水排水工程教学团队”等的负责人;先后主持和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国家重大科学技术专项等各类课题10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20多篇,其中被SCI、EI引用20多篇;主编出版专著5部;获授权专利10项;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

  兰州交通大学副校长。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兰州交通大学寒旱地区水资源综合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高等学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建筑给水排水委员会委员。2009年评选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黄河上游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体系研究[IRT0966]”项目)带头人、甘肃省科技领军人才第一层次人员。长期以来主要是做水环境综合利用、水环境系统、水资源与水环境经济和水污染控制与水处理技术方面的创新和研究。获省部级科技奖励3项,厅局级科技奖励12项,持有“小型水力自动生物过滤装置”等授权专利5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2部,主编及参编教材4部,实用手册2部。先后负责了“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雨水资源化利用相关项目、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资助项目“黄河上游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体系研究”、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黄河上游流域城市水环境污染治理的水交易机制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黄河流域水交易机制研究”、中国人民总装备部资助项目“报废弹药销毁TNT废污水处理系统”及甘肃省科技厅、建设厅及兰州科技局资助的项目30余项。

  中国计量大学党委书记,原为浙江大学副校长。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是做给排水工程、水资源规划与利用等方面的科研工作。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咨询组专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重大专项论证委员会成员、水专项饮用水安全保障主题专家组成员、高等学校土建学科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学术兼职。先后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浙江省科学技术二等奖6项,承担了包括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在内的研究课题30余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210余篇(其中SCI、EI收录50余篇),通过省部级教学、科研成果鉴定16项,获准国家专利2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10项;2006年入选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重点资助培养人员,2004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3年被评为第七届“浙江十大杰出青年”,获“浙江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技术人员”等称号。

  现任天津工业大学党委书记,曾任天津大学副校长、天津工业大学校长。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7月毕业于天津大学给水排水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86年12月毕业于天津大学环境工程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1998年3月在职攻读天津大学博士研究生。现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天津市环境科学学会常务理事。主持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教育部骨干教师资助项目、天津市重点攻关、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及企业横向科研10余项,获国家专利8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论文40余篇。目前的研究领域主要有环境工程系统优化,污水资源化及环境管理与规划等。

上一篇: 环境工程领域的国内外“大拿” 最全总结 值得收藏 下一篇: 公安县公路作业开展中心获评全省“红旗”单位

COPYRIGHT (C) 2022 乐鱼体育全站(最新)官网登录-在线app登录地址   网站地图